《三台龙门阵》人杰地灵秋林驿(2)
青史留名父子俩
邹 开 歧
前面的龙门阵,摆的是一一
埋没了数百年的一碗“盖面菜”。
这碗“盖面菜”,就是位于三台东端,小川北古道上的秋林驿。
前头“端出来”的“盖面菜”,只是个开场白,“人杰地灵秋林驿”,才是我正二八经要给各位朋友分享的龙冂阵。接着要摆的,是秋林驿这块地盘上,青史留名的父子俩。
俗话说,人活一世,草生一春。
茫茫人海,生养死葬。 “人死如灯灭,如同汤泼雪”。这是民间的大实话。
一个人,活在世上,勿论有多大能耐,两眼一闭,双腿一伸,到了另一个世界,能有多少人记得你,甚至名载史册,这是检验人生价值最公正、最客观的标准。
在咱们古梓州、今三台,青史留名,风范永存的仁人志士,英才俊杰如涪江水,凯江浪,前扑后继,代代相传。
最近这些日子,各方人士,共同努力,将秋林驿这碗埋没了几百年的“盖面菜”端上了桌面,我的《三台龙门阵》也跟着来凑个热闹,将人杰地灵的秋林驿这块地盘上,左氏父子青史留名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
川北古道秋林驿,
地灵人杰出奇迹。
左氏攀龙父子俩,
名垂青史扬正气。
常言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川北古道秋林驿这方水土,就是一方培育俊杰,造就贤良的风水宝地。
堪称一方才俊的左攀龙与左治生父子俩,确实有龙门阵可摆。
1876年农历十月初六,秋林驿松树湾左家喜添男丁,取名立鑫,又名攀龙。自幼发奋苦读,学业有成。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举人身份会考知县,被派往甘肃候补。胸怀大志的左攀龙,宁可呆家苦读诗书,也不愿去边垂之地候补。
民间有句大实话,“有志者,事竟成”,身居偏僻山乡的左攀龙,考入了京城法律学堂。毕业后,回“成都蚕桑学校”任教。民国三年(1914年)任罗江县知事,因“同流”不愿“合污”,罢官还乡。才上任三个月,就辞职回乡。受家乡好友之托,任“潼属联合中学”国文教学。为了增见识,长才干,赴川东川南各地旅游考察,被师长李雅才聘为幕宾兼永川县县长。身为县长的左攀龙,想干点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却有人管着,干不成;原本就不想干那些有害于老百姓的事,偏偏有人指使,还非干不可。上任不足一年,干脆辞职还乡。
1924年,囤军三台的田颂尧,慕其左攀龙声名,聘为幕僚,专司文职外交。方知“天下烏鸦一般黑”,一气之下,回家闭门专研诗文书法,终成大器。誉滿川北,青史留名。
“有其父必有其子”。
1905年,左攀龙喜得一子,取名左治生。生长于书香门第的左氏之后,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奋发有为,1922年,刚满17岁的左治生,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同三台在京追求进步的同学一起,成立“梓光社”,常将京城的进步思想传回家乡三台。1924年,经左道之等人介绍,加入中共地下组织,为三台第一批共产党员。1927年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明治大学经济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大任教。
从1978年起,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委托,致力于中国财政史硏究和中国财经高等院校的教材建设。著有《今日之西北》《西北经济建设》《中国粮食问题与粮食政策》《中国近代财政史丛稿》《中国财政史》等。为我国财政史学界知名度很高的学者。
在秋林驿这方土地上,名垂青史的才俊,真个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左家父子,为其中的代表之一。因“地灵”而“人杰”。要问秋林驿这方风水宝地灵在何处?
龙门阵接到摆一-一
桂林书院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