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家风故事(5)
家无读书子 门庭难振兴
一一以“耕读为本″的王氏家族
四川最美古镇西平镇,是我的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就记住了当年观音场民间流传的三句话: “王家的书箱子(读书人多),张家的算盘子(经商的人多),吴家的拳头子(习武的人多)” 。
从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就知道我家对门湾里有一户姓王的七口之家,当家理事的父亲去世之后,当母亲的拉扯着一个儿子,四个女儿,秉承亡夫“耕读为本″ “书精三代雅人多″的遗愿,儿女们到了入学年龄,都相继送进学校。
大女儿本该继续读书,为了替母分忧,当了小学教师;二女儿昆明医科大毕业,为云南省医院一位专家级名医;三儿不仅是西安交大教授,还是一位桥梁工程的资深学者;四女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学师范专业,毕业后在本县最高学府一一三台中学任教:当了中学教师;幺女儿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母亲,履行贴身小棉袄的职责,初中毕业,就回家当起了“家庭主女″,婚后去了南京创家立业。从这个家庭里,我看到了“书箱子”的魅力,“耕读为本”的实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家乡西平的学校教师,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甚至业余演出的演员,大多是当地王氏家族的人,成为我少年时期最最崇拜的偶像。
在我60多年的文学艺术写作生涯中,我结识了诸多王姓成功人士,访问了不少王氏成功家庭,书写了不少王家的先进模范人物,从中领悟到了王氏“耕读为本"的治家之道。 看到了 “家无读书子,门庭难振兴”的兴家之本。
最觉珍贵的是,我从王氏族谱中查阅到了很多王氏族人的读书故事。
大清同治年间,一位居住中江屏山的王绾武(字格非、号竺雲),七岁丧母,由一位王家族人抚养。十九岁时,弟兄分家移居三台观音场(今西平)大垭口兴家立业。稍有空闲,就手捧书本,反复阅读圈点。特别注重借鉴历史及儒家名著,每有心得,就反复实践应证。他在自己家里设立读书堂,购书数千册,供周围学子及识文断字者阅读。匾额上题写了“聖域贤关”四字。其意是读书之地为圣人领域,贤人关口。对族中子侄无不望其成家立业,凡贫困孤独者,一律慷慨扶持。一贯倡导,以读书求学为本,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交好友。
我有一位从小学到初中的王姓同学,学习成绩及行为习惯都很伏秀,他的爷爷和父亲喜欢渎书做善事,在离我家不远的升子沟,修了一排三间一楼一底的瓦房,上面一层为学堂,穷家子弟免收学费,下面一层供人们渎书或休息,当地人送了个雅号叫“王家善堂”。
“王家善堂"所作的善事及其影响,不仅造成了王家一代胜过一代,同时让乡亲邻里及其后辈儿孙受到了熏陶。曾有人撰文《慈雨善露润乡里》予以赞颂。
所幸的是,西平这一方土地上的王氏家族,自从有微信以来,就组建了一个巜书香门第》微信群。还有王氏后生谱写了《王氏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