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
三台川剧团 是所大学校
邹 开 歧
龙门阵 接到摆。本来是想说三台的群众戏剧,因上一集龙门阵出现丁误差,便引出了今天的龙门阵: 三台川剧团,是所大学校。
上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还是个嫩水水娃儿的鼓师林志坚,居然有天牌鼓师王官福、左俊臣的风范,一下子被省里看中了。”

《鸳鸯梦》的作者秦国庆作出了重要补充和更正:当年三台县川剧团编演的《鸳鸯梦》,是以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的献礼节目,去“西南最高艺术殿堂一一锦城艺术宫”献演。担任司鼓的“嫩水水娃儿”不是林志坚,是林志坚的师弟罗建成。这个时候的林志坚,已是“绵阳市川剧团的音乐重臣”。就是说,还是个“嫩水水娃儿"的林志坚,早就被市川剧团挖走了。但是,《鸳鸯梦》的唱腔设计,应该是林志坚的代表作之一。
林志坚,就是从三台县川剧团这所大学校走出去的川剧才俊之一,被誉称为出至三台的第三位“天牌鼓师”。
说了林志坚,还得说说秦国庆。他是以川剧打击乐学员的身份进入三台县川剧团的,同林志坚还是师兄弟。因他勤奋好学,加上独有的天赋,一下子成为三台县川剧团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全挂子”艺术新秀。秦国庆的成长和成熟,说明三台县川剧团,就是一所大学校。
最能说明三台县川剧团是所大学校,是在“十年动乱”造成川剧艺术濒临断代的关键时刻,三台县川剧团自己投资办学校,招收学员。
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三台县川剧团是一个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单位。全团大大小小,老老少少80多号人,就凭着演出收入支付一切开销。为了川剧事业后继有人,演员们宁可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办学校,育新人,这就是三台县川剧团演职人员的风范。
实话实说,我也是从三台县川剧团这所大学校走出来的。
1964年春天,我从教师队伍中调入川剧团作编剧。刚进去那些年,也写过一些剧本,但都立不起来,上不了台面。
我虽然是属于全民所有制干部,但我的工资及福利,都是靠演出收入支付。我算了一下,当时我的工资每月34元,戏票(甲票)0-2元一张。就是说,我每月的工资相当于170张戏票的价值。而且我还经常下乡体验生活,一年的差旅费又是一大笔开支。但是,全团的演职员工,却把我当师兄师弟看待。教我熟悉舞台,熟悉各类角色,懂得什么叫戏。
我6O多年的文艺创作生涯,是三台县川剧这所大学校为我夯实了基础。在省里获奖的《孟书记荐贤》《醉乡长审猪》,包括上央视的《选人户》《红双喜》等一系列现代戏,虽然都是在县文化馆当创作辅导干部时的作品,但其根基是在三台县川剧团。更可喜的是,在县文化馆这18年,我结识了一大批业余剧作者,这些作者,一个二个都是三台县川剧团的戏迷。三台县群众戏剧的繁荣,也以三台县川剧团这所大学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990年国庆期间,三台县挙办首届群众戏剧节。时任中共绵阳市委副书记冯崇泰,观看了演出后,上台为铺导群众戏剧创作的园丁颁奖。
时仼中共绵阳市委副书记冯崇泰,为长期辅导三台群众戏剧创作的园丁颁奖
我还有个发现,当年三台县川剧团的演职员工,他们的后辈儿孙在祖国各条战线都是人物,而且非常优秀。因为,他们在舞台上演戏教育人,回到家里,不忘父母是儿女们的第一任教师!不能“台上是英雄,台下是狗熊。”更不能“台上一套,台下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