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
三台川剧团一一
级别低 水平高 地盘小 格局大
邹 开 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明园剧社”同“三台川剧团”合并,更名为“三台大众剧团”。1953年,更名为“三台县川剧团”。

1957年,当时的遂宁专区举行青少年川剧汇演,三台县川剧团李玉华演出《凤仪亭》蒋中伟演出《奔途》均获一等奖。
三台川剧团,地盘在县上,格局在省城。剧团不大,行当齐全。吹、拉、弹、扯、唱,生、旦、净、末、丑,行行都有上得了台面的好角色。那二年,三台川剧团的人,特别是演员,勿论在县城,还是在乡下,都是扯人眼球的“明星”级人物。

三台川剧团,各个时期,都有喜闻乐见的新戏呈现在观众面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很多川剧团无剧可演,三台川剧团居然排演话剧《槐树庄》,在三台演得家喻户晓,还去成都草堂剧场演出了一个多月,场场客滿。为了满足观众要求,还加演日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台川剧团一分为二。其中一个小分队去重庆北碚。剧场经理看了看介绍信,脑壳一摆:我们重庆北碚大剧场,还没接待过县班子,你们还是另找地方吧。跑台口的人,一再讲上演的剧目如何精彩,剧团的演员如何优秀,剧场经理只好免强答应。演一场看看再说。哪晓得哟,第一场“打炮戏”还没打收场锣鼓,剧场经理就非常热情地要剧团留下继续上演,又是一个月,场场客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小三台川剧团里一个小编剧秦国庆创作的新编历史剧《鸳鸯梦》,上省城参加调演,又是一炮打响,居然斩获十多项奖励,让省里文化界、戏剧界的领导、专家、名角个个瞠目,大吃一惊。一个县份上的剧团,从剧本到演出,没有哪一样不是高水平。还是个嫩水水娃儿的鼓师林志坚,居然有天牌鼓师王官福、左俊巨的风范,一下子被省里看中了。
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亚群,来三台川剧团看戏之后,与演员面对面交谈川剧艺术;省人艺著名编剧李佩,来三台川剧团指导过戏剧创作;很多省市领导,包括文化厅长来三台川剧团看过戏,并伸着大指胟给予高度评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变化,古老的川剧艺术对应不了年轻人的味口。样式新,来得快,操作简便,品种繁多,随处可见,睁眼可看的现代文化和艺术,进入市场和家庭,占据舞台数百年的川剧受到冲击。
三台川剧团的演职员工,非常明智地让出空间,为川剧的专业演出划上圆满的句号。抬眼一看,巴蜀大地,各州府县,专业川剧团,纷纷收刀捡卦,作为县班子的
三台川剧团岂能不明智?让人最敬佩的,就是咱们三台川剧团的老师们懂得起,文化艺术也有个新陈代谢。
没有了三台川剧团,川剧还有吗?
龙门阵接到摆,川剧在三台群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