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川剧故事多
邹 开 歧
川剧,四川剧种的招牌剧。巴蜀四川三台人,不但喜欢川剧,热爱州剧,还坐在茶馆唱川剧,登上舞台演川剧。更来火的是,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形式的戏剧团体,而且涌现了一批接一批与川剧有关的人物。

有人物就有故事。这些故事,不但有盐有味,还有声有色有意思。
三台是个川戏窝子
早在明清时代,在三台境内,凡修寺庙,均有可供戏剧演出的乐楼。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潼川府郪江场镇地主庙乐楼及两厢观戏厦楼落成。
在三台境内,戏台,成了场镇、寺庙、会馆必备的设施之一。有场镇就有寺庙和会馆,有寺庙和会馆就有戏台。一个仅有一条街的郪江镇,就有五个戏台。
当年的观音场(今西平镇)就有四个雕龙画凤的戏台。
民国初年,三台城内福善会“九公爷”(袁小舟之父)的戏班“十合班”起班”。三台从此有了演唱川戏的戏班。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三台人罗复初的“万寿班”起班。相隔十年后,1942年,驻三台的国民党新十八师也跟着凑热闹,“大同班”起班。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在三台民间,已经有很多类似自娱自乐的川剧群体。
据我所知,凡有场镇的地方,就有地方贤达,袍哥绅士组织川剧爱好者摆围鼓,搞坐唱,就是大家说的“川剧玩友”。
我在儿时,就亲眼目睹了观音场(今西平)川剧玩友的频繁活动。至今还记得,当年发生的那些有关川剧的故事和人物。
场口上一位姓王的人家,当家人曾是一家剧团的名角,生、旦、净、末、丑,样样都是名角儿。因遭人忌妒,暗地里使坏,嗓子没了。但家乡的人们很敬重他,甚至为他呜不平。被当地玩友班子视为祖师爷,他凭着手势比划,指导玩友班子提高水平,还为正规川剧团体培养了新生力量。解放初期,就有三位青春男女从观音场的玩友班子进入邻近的中江县川剧团和射洪县川剧团,还成了剧团的台柱子。
四川省两位川剧名牌鼓师王官福、左俊臣,分别出至于三台县笋子山〈塔山)和慕家场(乐家)的玩友班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各种类型的川剧班子,遍布三台城乡。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一,龙门阵接到摆:
三台县,有个享誉巴蜀的川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