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古梓州 今三台
绵三交界处 有个金葫芦
邹 开 歧
葫芦溪,建场年代久远,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绵州至重庆的大马路必经之地,水陆交通发达。然而,地理位置再好,也惧怕“生不逢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被称为“金葫芦”的葫芦溪,街头巷尾,最热闹的,是8家“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制作醬油醋,滿街都闻得着香味的5家酿造业;街上和乡下,有加工面条的面房7家、做粉条的12家;街上还有将白布染黑的染坊4家、鞋铺一家、缝缝补补的裁缝铺4家;在葫芦溪场口上,有一家被称为“重工业”的铧厂;乡下有烧制小青瓦的土窑一座;最洋盘的,是两家脚踏缫丝车的缫丝作坊。
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慢慢地有了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机修造小商品生产,在各级政府倡导下,才有了县办国企和乡办企业。
1962年,历经三年自然灾害,刚刚喘过气来的三台人民,在绵阳地区行署和主管局的支持下,利用涪江之水源,集资兴建永安电站。

三台人真是好福气,永安电站刚刚开工,就赶上了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方针,并在大西南计划会议上将永安水电站列为全省利用大江大河引水发电的骨干工程之一。

当年11月一期扩建工程峻工,立即转入二期扩建。不但让参与者感受到了工作上的“顺风顺水”,还让老百姓体会到了“顺心顺气”。
1963年冬天和次年春天,县里还将我从师范附小抽调出来,同几位中学教师一起,去永安工地体验生活写剧本。修永安电站,成了当时三台人民的热门话题。
随着电站建设的发展,先后建成了35千伏输电线路8条,10千伏配电线路30条,还兴建了城关、芦溪、西平、观桥、富顺5座变电站。哇塞!不但让三台城乡亮起来,还让与人民生活习习相关的各种机具动了起来。打米磨面的碓窝、磨子从此下岗。
永安电站的建成,照亮了三台县发展工业的道路。
常言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
1966年10月,由省化工厅和国家化工部投姿120万元筹建黄磷厂,1971年1月投产。韦自强既当技术员,又当厂长,由他设计增建了五硫化二磷车间1座,黄磷2号炉1座,到1987年底,全厂职工由154名增至555人,工业产值达682万元。
黄磷厂的顺利投产,促成了三台氮肥厂的兴建。1976年,由县财政投资,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农家最需要的复合肥。紧接着,利用黄磷厂黄磷炉尾气作净化处理后的一氧化碳生产碳酸氢铵,日产10吨,为全国首创。1987年,全厂已有职工423人,年产值达243.8万元。
我从一份“三台县国营企业1979一一1985年经济效益表”上得知:
三台县仅有的16家国企中,葫芦溪的地盘上就有永安电厂、黄磷厂及氮肥厂三家。全县16家国企在这7年中的经济效益总合为20583.5万元,芦溪范围内的黄磷厂、氮肥厂、电厂三家这期间的经济效益总合就达6290.3万。
除三家国营企业,芦溪镇还办了很多作坊似地手工业。如农机修造,建筑建材,成规模的有职工近百人的机砖厂,农机站;可年产蔗糖1300吨的糖厂、年产面粉24万斤的面粉厂;因农田水利建设,造就了一支又一支的土、木、石、砖、泥组成的桥梁道路及房屋建筑队。村办、社办、家庭作坊及个体加工业灿若繁星。
葫芦溪这个“金葫芦”,不但是三台财政的一大支柱,还是全县镇乡经济建设的排头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咱们的葫芦溪,顺天时,得地利,在县里、市里、省里,一下子火了起来!
龙门阵接着摆:绵三交界处,有个“火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