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三轮车夫(3)
邹 开 歧
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普天之下,不管甚么样人,活着,就必须吃饭。因为,吃饭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饭”从哪里来?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清早起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五谷杂粮,都必须拿钱买。又有一说,“挣钱吃饭,吃饭挣钱”。银子钱,硬头货,天上不落,地下不生,这钱,该咋个挣?三轮车夫,就是一个凭劳力挣钱的群体。

咱们三台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就有拉黄包车的,被称为“人力车夫”。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八十年代,才有了脚踏三轮的“三轮车夫”。
有史料可查,三台县航运公司人力客运三轮车队,成立于1991年4月11日。通过办证、编号、有资质的营运客三轮达到一千辆。直到现在,还是一干辆。曾经实施单双号营运,延续到2019年停止。
客运三轮在营运期间,曾缴纳城市建设费、工商行政管理费、保险费。于2016年之后,停止了对客运三轮的一切收费。
随着城市的发展,三台县城先后新增有资质的出租车173辆,近年又出现“的的”大约100辆。客运环境宽松了,人们出行方便了。小小县城,参与客营的,不但有资格的客三轮,出租车,更有那极少数不明不白、无牌无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各式电瓶车、电动车也来吃县城客运这碗饭。
因无牌无号,反而畅行无阻。我常常看到,交叉路口,谁都懂得起,红灯停,绿灯行。偏偏就有那个别无牌无号的电瓶车、迎着红灯,大摇大摆地开了过去。别看他无牌无号,而且服务周到。你只要站在街口或路边,就有无牌无号的电瓶车停在你面前,态度特好地:“去哪里?”,而且收费低廉。
我也看到另一种场景,小区门口,办公楼外,旅游车站,三轮车依次排列得整整齐齐,等候着客人上车。
当年开始从事三轮客运的车夫,有近百分之四十的车主,由于多种原因转租或转让,还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坚守岗位。一辆三轮车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涉及到几千人的衣食住行。据我所知,一个三轮车夫,不仅养活了一家人,有的还培养了一名或两名大学生。当今有的上班族或外出务工的夫妻俩,将接送孩子上学的事儿交给了三轮车夫。每到临近放学的时候,学校或幼儿园门口,都有排队等候的三轮车。常言说得好 :“林子大了,什么乌儿都有。一笼树儿,总有那么两根弯赶长的”。
客运三轮这个群体,也有不讲规矩的。“客人上了车,只顾往前冲。车儿飙得快,骨头都抖松”。还有的,“简直不像话,啥子都不怕。红灯也敢闯,真是汪胆大”,我倒要提醒一下这些个闯红灯的人,别为了那么几十秒或一两分钟时间,拿自己的生命不当回事。
我还不得不再唠叨两句:普天之下,工农商学兵,党政军干群。男女老少,作人行事,都必须依着规矩来。老祖先人有话,“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