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
“耙耳朵”男人逗人爱
邹 开 歧
在我们这一方土地上,“耙耳朵”,是男人怕老婆的代名词。
据我所知,男人怕老婆有三种情况:
一是老婆很强势,处处比男人能干,男人处处都要听老婆拿主意,只好当了
“耙耳朵”。
二是男人疼老婆,爱老婆,事事处处让着老婆,心甘情愿当“耙耳朵”。
三是男人作了亏心事,在老婆面前直不起腰,抬不起头,不得不当“耙耳朵”。
我们这一方的人,对“耙耳朵”这个雅号并不反感,而且乐意当“耙耳朵”。凡是冠以“耙耳朵”的男人,都有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说明自己讨了个撑得起台面,当得了家,理得了事,让男人敬畏的好老婆。

我发现,被赋予“耙耳朵”男人的家庭,十有八九都是妻贤儿女孝,家和万事兴的殷实人家。还因为,妻子强势,管得住男人,男人才不会在外面吆二喝三,惹事生非。
我们这儿有句口头语:“娶好一门亲,幸福三代人”
为什么“耙耳朵”男人偏偏出在我们这方土地上?
我们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一四川省三台县郪江古镇。
郪江古镇这个“郪”字,是“妻”字旁边加了个“阝”(耳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只有周时的郪丘(今山东境内)和汉时的郪县两处专用。
两千多年前的郪县,曾经是部落酋长一统天下。
据传,被称为王爷的酋长,如果不为自己的“臣民”干事,或者乱干事,回到王府后宫,就要被王母揪着耳朵问责。于是,民间的女人们也都效仿王母揪耳朵的方式,管好自己的男人。
在宫庭,王爷有王母管着;在民间,男人有妻子管着;自然就出现了“国泰民安”、“物阜民丰”的良好局面,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在此地设县时,就定名为“郪县”。有人认为:当年的“郪县”,如今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一三台,所属的郪江古镇这方土地,为“耙耳朵”男人的发源地。
铁证一:很多文人墨客都说,“男人是一座山,女人是一条江”。然而,在郪江古镇,供奉王爷的“王爷庙”偏偏就在郪江古镇的江边;供奉王母的“圣母庙“,却在挺拔雄伟的高山之巅,被后人称作圣母山。
铁证二:全国各地的所有城皇庙里,只供奉城皇爷的神像,唯有郪江古镇的城皇庙里,塑有女城皇的神像。城皇庙会期间,城皇爷出廵,还必须是女城皇被抬着走在最前面。
我们这一带民间有句口头语:“城皇老爷都俱怕城皇娘娘,哪有男人不怕老婆?”
铁证三:从两千多年前的郪县到后来的古梓州,今三台,这方土地上广出忠臣孝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唯一的一处以“忠孝”命名的镇乡,就在古梓州,今三台。历朝历代,都有出至古梓州,今三台的忠臣良将及清官载入史册。
诗仙李白的恩师赵蕤其代表作一一教人如何做官的《长短经》,就是在咱们三台长坪山下赵岩洞写的。
铁证四:郪江及相邻安居两镇的城皇庙会,至兴起以来,朝拜圣母山的“朝山会”为会期之高潮。有一个重要仪式,即数以万计的信众,推举一位大家公认的“模范丈夫”,扮成“王爷”迎接“圣母“下山。据说,敢于跟着“王爷”迎接“圣母”的男人,都是堪称模范丈夫的好男人。如果不是好男人,见了“圣母",就会脚肚子打闪闪,或心跳过速,面红耳赤。当地曾有一句口头语:“朝山会上敢于理直气壮去见王母娘娘的男人,一定是好男人!”
我们这一方的男人,都喜欢“耙耳朵”这个称号。因为,男人有女人管着,是一种福份。
所以,我们这一方土地上的男人,都喜欢凭着自己的本事,在外面努力挣钱。让女人在家孝敬公婆,养儿育女。到了年末岁尾,男人将自己挣得的钱,如数交给女人管着。他们懂得起,“男人是个扒扒,女人是个匣匣”。到了年末岁尾,男人将自己挣得的钱,如数交给妻子。妻子自然要揪一下丈夫的耳朵:“挣这么多哇,你个死鬼!”
在我们这儿,民间还有一说:“打是心疼骂是爱”,如果作为一个男人,妻子都不想揪你的耳朵了,也不想骂你了,只怕这两口子就出现危机了。
所以,我们这一方的男人甘愿“怕老婆”,甘愿当“耙耳朵”!
因为,“耙耳朵”男人逗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