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
忠孝美德 源远流长
邹 开 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一个“华夏忠孝第一乡”。
以“忠孝”二字命名的镇乡,坐落在天府之国、四川三台这方土地上,独一无二。
此地为何得名“忠孝”,当然有其因果:
大明朝洪熙元年,湖广黄州府麻城孝感文天富,高中进士之后,升任兵部侍郎(正三品)。文天富走马上任,时逢山东、淮安、徐州等地久旱不雨。“麦田受灾” “饥民纷纷涌向京城乞讨”。可是,地方官照旧催逼百姓交纳田赋,使得民不聊生。

“立朝刚直”的文天富,对不顾百姓冷暖的贪官污吏极为不滿,将灾情如实禀报皇上。洪熙皇帝立即下诏免征灾区夏税、秋税减半,停止灾区官买物料。
何谓“官买物料”?用当今的话来说,即公款消费。
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施展恶意中伤之伎俩,加害文天富。皇上听信小人谗言,将文天富贬至潼川州管理长丰井盐。
文天富身处偏僻乡野,“谪潼而终潼”,忠职守责,心忧朝政,其心“忠也”。
娶妻霍氏,敬亲孝老,热爱地方百姓,其情“孝也”。
“水清石现”,真相大白于天下,明朝皇帝重其才德,赐文天富贬谪之地为“忠孝”。
另有民间传颂:一李姓人家,中年得子双胞胎,取名全忠与全孝。爷爷奶奶像一碗油似地捧在手上。全忠与全孝长大成人,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对父亲的严厉、母亲的絮絮叨叨极为不滿,常与母亲顶嘴。母亲一气之下,去永丰寺削发为尼。父亲去山上砍了黄荆条子,将俩个不孝儿子叫到供奉祖先的堂屋里,用“黄荆棍儿成好人”之办法,教育两个儿子。不仅讲了母亲养儿育女的艰辛,还讲了孝道乃为人之本的美德。全忠与全孝终于醒悟,背着黄荆条子,去到一处废弃的盐灶棚子里,“负荆请罪”,请母亲回家。母亲不愿改变出家的初衷,全忠与全孝就将备用结婚的新房,交母亲作为吃斋念佛的庵堂,取名“忠孝庵”。
“忠孝庵”,声名远播。
人脉旺带来商贸兴,于是,有了“忠孝场”。
中华民族崇尚的“忠”与“孝”,很多很多年以前,就在这方土地上落地生根,代代相传。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爱国爱家,诚实守信” “忠厚老实” “诚信厚道” “不吹牛皮不骗人” “处事接物,尽心尽力” “爱岗敬业” “心正为忠”…… 是这方土地上的人,用行为书写的“忠”字。
“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民族之血脉”。
有史可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亲”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不记当初娘养我,但看今朝自养儿” “母子相亲,夫妻恩爱”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母安” “孝顺儿女得人敬,不孝子孙讨人嫌“ “孝顺生的孝顺儿,忤逆养的忤逆子” “小孝治家,大孝治国” “只要儿女有孝心,就能家和万事兴”……是他们用行为书写在这方土地上的“孝”字。
忠孝这方土地,名副其实。历朝历代,各个时期,均有载入史册的忠良、孝子可以作证;“华夏忠孝第一乡”的口碑可以作证;多年以来,记录在册的乡规民约可以作证。

忠与孝,是血脉相连的。凡心术正的人,就一定是孝子。凡是讲孝道的人,必然是爱国爱家的忠良。
在被誉为“华夏忠孝第一乡”、有着厚重忠孝文化的这方土地上,忠孝美德,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