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从选择行医,奉献就注定成为了我生命的主旋律。面对患者,我没有任何理由懈怠和放弃! ”
——王家珍
王家珍,1976年9月出生于广安市一个农家。这里不通公路,进城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以至于她考取广安二中读高中时,还是第一次进广安县城。当时母亲把她送到村口时,很担心她莫走丢了,一再叮嘱她:“嘴巴甜一点,嘴下就是路!”
当年村里的农户全靠种地为生,日子大多过得紧巴。勤劳的父母,早出晚归,不仅要干三四个人的农活,还把养猪、养蚕的家庭副业搞得风生水起。她家是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也是第一个修洋房的人家。这些,都不是她父母引以为傲的,最让她父母长脸的,是她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在她的带动下,弟弟妹妹又先后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长大后,王家珍常对朋友讲,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初出茅庐显身手
2000年,王家珍以优异成绩从泸州医学院毕业,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党员,她是学校首批在人才交流中心为数不多签到工作单位的学生。一个远离故土的外地姑娘,来到人才济济有近百年建院史的三台县人民医院工作,没有任何人脉关系和背景,要干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大多数人眼里,应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长得端庄大方的王家珍,那齐耳的短发,浅色镜框的眼镜,更衬托出她的温婉可人。当听到人们的这些感叹时,她总是抿嘴一笑,细声细语说道:“我很幸运!到医院遇到了像王琼、龙泽明等这样的好老师,他们就像父母一样,对我谆谆教诲、严格要求,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很深很远!”
有人认为凭王家珍的天赋,完全可以去报考其他的院校,从事一份轻松的职业。当问到她报考医学的原因时,她掩嘴笑道:“最原始的原因,是当时班主任老师觉我能吃苦耐劳!”这没有豪言壮语质朴的回答,让问者也忍不住笑了。
“那你不觉得当医生很辛苦吗?”当听到这些问话时,也许是她想到了病人治愈后,那一张张笑脸带给她的欢乐,王家珍深情款款回答道:“因为热爱,所以也不觉得辛苦!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肩上有责,再苦再累也不觉得辛苦!”听了她的回答,此时的你,一定会认为她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位诗人。
偶然还是必然?机遇还是命运?她上班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注定了她要成为常常与“死神”打交道的人。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是王家珍在医院上班后独立值守的第一个夜班。
凌晨两点,医院停电,四周漆黑一片,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吠,更增添了夜的宁静,也给时有死人拉走的住院病房,带来几分恐怖。
年轻的王家珍,打着手电,战战兢兢的在病房来回巡查。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楼下传来。这突然出现的“咚咚!”脚步声,把王家珍吓了一跳。她稍作镇静后,用手电朝楼梯口照去。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抱着一个小男孩,急步朝她跑来。“医生,快救救我娃吧!这娃命苦啊!他妈生下他不久就走了,求求你了!求求你了啊!......”
男子哭着,用几乎绝望的眼神,哀求着王家珍,话未说完,男子就瘫坐在了地上。怎么办?深更半夜,又没有其他医生。看到危在旦夕的男孩,王家珍强作镇定告诉自己:“不能慌!不能慌!我有能力救活他!”此时,男孩已经昏迷,呼吸深大,脱水严重。从男子口中,她得知男孩最近口渴厉害,喝水多,小便也多。王家珍凭着大学扎实的功底,思维定格在了糖尿病高血糖昏迷上。在检测血糖的同时,她立即安排护士快速输液降血糖。检测的结果很快印证了她的诊断,男孩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合并高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这个病在儿童发病率不是很高,但如果不及时救治死亡率却很高。由于担心患儿病情,王家珍整夜守在男孩的病床前,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糖、调整治疗。经过一晚上的抢救,男孩意识逐渐恢复,病情逐渐好转。
在早上的交班会上,当时的儿科主任对王家珍竖起大拇指:“小王!你的抢救很成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对小男孩的成功抢救,让王家珍更加坚定了从医的信心和行医的决心。为不断提升自己,工作四年后,她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再次来到泸州医学院学习,她成为了医院第一个获得全日制硕士学位的研究生。2010年,已是医院团委书记的她,临时受命组建三台县第一个重症医学科(ICU),用同事们调侃的话说,这是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从此,王家珍的电话是24小时随时保持畅通,只要病人需要,立即赶往病房,很多时候更是通宵达旦。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天下着小雨。凌晨一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王家珍从睡梦中惊醒。电话接通后,里面传来急切的求助声:“王主任快来呀!我们这里有个产妇大出血,快不行了!”。她条件反射地跳下床,打电话作出抢救安排,火速赶往当地卫生院。
救护车开到当地,车还未停稳,等候在卫生院门口的家属和医生,拿着雨伞像看到救星一样,朝他们跑来。“快,救救她!”语气中充满绝望,他们被产妇大出血吓坏了,把最后希望寄托在了他们身上。产妇此时的血快流干了,已处于昏迷状态,血压也测不出了,当地医生说心跳已停过一次。
“快!刻不容缓!开通中心静脉,输液!配血!输血!就地手术!”平常小家碧玉的王家珍,这时从她身上看不到半点温柔的影子,而像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下出了一道道不容置疑的指令。由于患者持续大量的输血,血库告急,随行护士急迫问道:“谁是A型血?”王家珍毫不犹豫,立即上前伸出手臂,在场所有A型血医护人员也纷纷伸出了手。
看到带着体温的血液,一袋一袋“咕咕”的输了进去。此时,王家珍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娃娃一出生就没有了妈妈,一定要救活她!”。
产妇几次心跳停止,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病房的钟摆,一分一秒地过去,从凌晨二点多抢救,到上午八点多,产妇的出血终于止住,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此时的王家珍,才觉得头重脚轻,一下子跌坐在了木凳上。
当看到病人家属的喜悦和可爱的小宝宝时,她一身的酸痛顿时消失,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王家珍主政重症医学科,无论是作行后党支部书记,还是作院纪委书记,科主任这把“交椅”,她始终没有交脱,直到担任副院长快一年时,ICU主任这一付担子才从她肩上卸下,但是因为热爱,她仍然坚持每周到ICU查房。ICU成立以来,抢救成功率从过去不足70%提高到了90%以上,在她主政的八年多里,挽回了数以万计危重症患者的生命,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最年轻的科室,也成功建成为绵阳市重点专科,她个人被选为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的全国委员,这在当时全国的县级医院中仅她一人享此殊荣。
王家珍从与“死神”的较量中,获得了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当有患者和同道称她是重症医学科的“霸王花”时,她总是谦逊地笑笑,说道:“医界高手如云,我哪敢‘称霸’!至于说“王”,因为我姓王,就称一下‘小王’吧!要说‘花’,充其量也就是一朵红苕花或狗尾巴花吧!”
“霸王花”也有流泪时
人们说当医生很累, 王家珍认为,医生身体的累不算什么,不被患者理解的心累,才是医生难以承受之累。王家珍第一次被患者骂哭,是她从大学毕业后,在儿科单独管理病人时,一个老太太带着孙儿来治病,王家珍根据患儿的病情,开了一个验血的检查。老太太见此破口大骂:“凭什么要抽血?你不会治病就别当医生,我看你想钱都想疯了……”
当时,王家珍的心里十分憋屈,但她又不能发火,只能偷偷抹去流出的泪水,耐心地给老太太解释。还有一次,王家珍上急诊时,一年轻病人刚到诊室门口,就捂着肚子大喊大叫:“老师!我肚子痛!上吐下泻哦!”王家珍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正准备处方时,门口气喘吁吁进来一位70多岁的大爷,他捂着胸口,面色苍白,眼看马上就要倒下了。
凭王家珍直觉,这个患者有生命危险,她给年轻患者作了简单解释,立即通知其他的医护人员过来一起抢救。经初步诊断,老大爷患的是心肌梗塞。就在王家珍忙得不可开交时,年轻患者的陪伴跑到她面前吼道:“你们医院有没有先来后到的规矩?我这病人出了问题,老子要你负责!”这人一边吼着,一边用眼睛扫了一下王家珍的胸牌,凶巴巴说道:“我记住了你叫啥子名字,老子要投诉你!”听到这些话,王家珍的内心很委屈,但是她只有忍着,眼里含着泪,手却在继续抢救着老大爷。
当有人问到王家珍,她这一生中最愧疚的人时,她会含着泪说:“在家里作为女儿、妻子、母亲,我是不称职的!尤其对儿子的陪伴太少太少!”为确保ICU顺利开科,她丢下不到一岁的儿子,多次到成都、北京、重庆等地进修学习。每当半夜三更接到科室紧急电话,儿子都会在半睡半醒中,抓住她的手说:“妈妈不要走!我一个人在家里害怕!”。每到这时,老公都是免费的司机,因担心儿子半夜醒了找不到大人跑出去,她只能把电视机调成静音循环播放动画片,让儿子醒了有电视看而不至于出门去找他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家珍从医的二十多年里,主持及参研国家级科研课题各1项,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了5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名就职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后荣获绵阳市 “十大杰出青年”“绵州英才”,川北医学院“最佳教学质量奖”“教书育人模范”,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台县“梓州名医”“县特优人才”“县十佳工作标兵”“县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多项荣誉。有诗赞曰:
美丽天使霸王花,
敢与死神斗高下。
读硕舍业存大志,
取经忍痛抛小家。
奠基重症千般苦,
抢救危患众人夸。
今朝傲立笑春风,
飒爽英姿正勃发。
【梓州·人物】图说梓州事 文述三台人
传播正能量 做好新媒体
作者/曾璞
《梓州·人物》有偿征文啦!图说梓州事,文述三台人,传播正能量,讲好新故事!不管你的写作对象是成功人士,例如:业界专家、学者、企业家,还是平凡大众,例如:建筑工人、老师、护士等都可以选材投稿,原创作品一经采纳将获得栏目组高额稿费,我们将在三台在线微信公众号、APP、网站、都市生活报同时发表,并署名作者,年终还将推出纸质刊物发放,让你的大作被更多的三台人熟知!
我们不会埋没任何有才华的人,欢迎你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