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都说四川好吃好玩好耍 但每次省外的朋友来了四川 都会觉得四川的差别也太大了吧 才熟悉了绵阳话 转头去了乐山又听不懂了 明明都是烧烤 咋个绵阳宜宾石棉西昌的又长得不一样? 嘿,四川才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 你看到的四川人 80%都不是四川人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以四川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 移民的大致比例为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据考证,活跃在中国近现代的四川籍元勋和名人,毫无例外地都是出自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 邓小平、朱德的先祖来自广东 陈毅、聂荣臻、杨尚昆的先祖来自湖南 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 刘伯承、张爱萍、李劼人、艾芜的先祖来自湖北 ....... 从而也就导致了,外人来了四川,去个隔壁市,就像去了个隔壁省,太不一样了! 全世界都在说四川话 四川人经常有个问题是:只要我说的慢,外地人总能听懂那么一半,但不管外地人说多慢,我听起来都是@¥@#%#¥&……¥ 因为我们四川话,差1票就能替代普通话成为全国官方语言啊! 想想差点全世界都在学四川话,嗨呀,刺激! 但其实现在传播比较广的四川话并不是全部的四川话,而是被称为“西南官话”,除此之外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老湖广话(属湘语)、东北话等等.... 四川第二大方言:客家话 全川讲客家语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客家语覆盖面达1200k㎡。 从前的成都,东出牛市口,北出李家巷,就算进入成都客家的聚居圈。其中,成都人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成都东郊客家聚居区。 原来成都东郊集镇极为稀少,而客家人则在康熙初期先后兴建了以西河场、仁和场(今名石板滩)为代表的一大批集市贸易场地,你现在去东郊走一圈,都能听到正宗的客家话。 成都的著名景点洛带古镇,则完整地保留了最原始的客家风格以及最完整的客家建筑。新修起来的博客小镇也有一座典型的客家土楼。 说起四川的东北话,那就要“干哪样”的攀枝花市起立答题了。60年代,出于三线建设和资源开发,东北籍的移民共有三万七千多人。在德阳,几大厂的老职工也都是来自东北,走在哪都能听到熟悉的“厂普”。 标准跍姿 还有四川话中“蚌壳”、“跍”(蹲)、“侧边”、“灶屋”(厨房)、“堂屋”(正房)等词汇也很可能是来自湘语。 除此之外,四川有还有5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所以藏语、彝语、羌语在四川也被频繁使用。 而四川的评书、竹琴、清音、扬琴以及川剧等文艺形式都呈现出显著的移民文化特色。 例如川剧,除本土川北的灯戏二外,即吸收了江苏的昆山腔、安徽和湖广的皮黄腔,还有陕西的秦腔,而形成川剧丰富多样的声腔。 还有每年都人声鼎沸的自贡灯会,也是有广东惠州等地“正月灯,二月戏”的习俗色彩,再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彩灯会。 1种食材 在四川有100种做法 一道烧烤,在宜宾叫“把把烧”,按把计算,一上烤架火光四射,讲究用明火把食物“烧”熟而非炭火慢炙。 两年前代表四川烧烤上过《天天向上》的石棉烧烤,则用四四方方一口密封铁皮大锅,锅中间掏若干个圆形小孔,燃火,火苗从下面直窜上来,非常刺激。 西昌的火盆烧烤,则是大坨肉串在手臂长的大签子上,一帮人围着炭火盆烤,最是适合冬天吃。 再说面食,虽然是北方的主食,但在四川各省被玩出了花样。 成都的甜水面、雅安的挞挞面、宜宾的燃面、邛崃的奶汤面、广元的蒸凉面...眼睛都要给你挑花。 再比如说豆花,都不说南北甜咸了,四川人自己都分甜咸,成都人吃甜豆花,乐山人则要加辣子以及各种粉蒸肉。 还有每次来了乐山就吼着要吃乐山港烧麦,但其实烧卖是乞丐皇帝朱元璋朝代的产物,正宗北方人的菜,结果火爆程度居然能和对面的叶婆婆钵钵鸡一教高下。 到了攀枝花必吃的铜火锅,也是从北京涮羊肉的铜锅演变而来的。 四 川 藏了大半个中国的美景 如果你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游览不同的风景,那你来四川准没错。 走一趟川西大环线,高原、草甸、海子、雪山、花海、云海、红叶,半个中国的美景你都能领略到。 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山的四姑娘山,无数登山队在这里领略它的风姿。 被誉为“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的稻城亚丁。 仅次于呼伦贝尔的第二大草原若尔盖。 仿佛来到冰雪王国的最低海拔冰川海螺沟。 三千里红叶连绵不绝的米亚罗。 拥有超级萌物土拨鼠,被誉为最美乡村莫斯卡. 还有九龙伍须海、子梅垭口、红原、黑水、毕棚沟...等等风景,自古就有无数仰慕四川美景的各省人士来到四川采风。 四 川 每个人心头的白月光 那句说烂了的古话“少不入川“,都说年轻时应志在四方千万不要去川蜀之地被那好山好水迷了眼,陷入温柔乡。 但今时今日的四川,与其说是温柔乡,不如说是能包容。 无论你是什么人什么性格喜欢什么东西甚至于无欲无求,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 所以无数的年轻人往四川来,四川的多元化也在慢慢的增加,实力也越来越不容小觑。 我生在四川,我长在四川,我热爱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