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清泉村之四
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留守兵团”
作者:邹开歧
在清泉村,我发现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留守兵团”。
“只有牢牢守住后方阵地,才能保住前方战士凯旋而归”。
这是自古以来,兵家的一句常用语。
在当今农村,有一个特殊群体,叫“留守族”。
一说起“留守族”,龙门阵就有摆的了。
随处都可以听到有关留守族的议论:
“年轻人外出务工挣票子,老年人留下守家看孩子”。“要想父母多挣钱,娃娃读书别贪玩”。“老年人看好家园和孩子,年轻人丢心乐肠挣票子“。
还有另一种说法:
“男人在外拼命挣钱,女人在家打麻休闲”。
说来还真有这样的事。我曾经在有的场镇上发现,无论寒场天还是逢场天,街上的麻将馆都是座无虚席,妇女特多,而且打5元还嫌打小了凑不够角色。问其究里,有人悄悄对我说:“我们这一带,在煤矿打工的特多,都是挣大钱的……”。
我在清泉村,听到的,看到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留守在家的老人说,“留守留守,不能只留不守。” 他们还说,留在村里,守的不只是独家小院,还有绿水青山。守的不只是孙儿孙女,还有良田沃土。所以,清泉村里的留守老人,有一句共同的语言就是:“我们留守在家,不但要把家看好,把孙儿管好,还要尽力把地种好,在外面务工的人,就能安安心心地为家里挣钱!”
我不只是听到他们这样说,还看到他们在这样做。
我重访清泉村,没看到撂荒的土地,就是事实。
还是十年前,我在清泉村就有个发现,除逢场天有人因事上街赶场,平时几乎没人上街打牌搓麻将。村里有“农家乐”,也只是城里人去光顾。
我问了几位留守老人,为什么不去玩。他们的回答是:“我们这些留守族,要给子孙后代做个好榜样,不仅要留住根,还要守住本。这个根和本,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
有位人称“吉老爷”的卿顺吉,老俩口膝下“三只金凤一条龙”,都不在身边。已过了古稀之年,还种了4亩枇杷,2亩梨子,1亩桃子。儿女们怕两位老人累着,叫他们别去地里忙活。老人家说:“你们都晓得在外面努力挣钱,我留守在家,就应该种好自己的田!要我摞荒这些好田好地,我才不得干哩!”
儿女们为自己有这么能干的父母留守在家,都干出了一番事业。
清泉村的书记魏永红告诉我,到了春节期间,儿女们从四面八方开着宝马、奔驰回家团聚,看望老人,真有一种凯旋而归的气势。“现在吉老爷这一大家子,已成了我们清泉村的名门望族”。
还有位年近八旬的涂久春,儿女们在外经商,老伴病故之后,他一人留守在家。除了种好自己的地,还热心公益事业。修村道,他是质量监管;村道上的花草树木,他义务参与管理。乡亲们都喜欢他,说他是一位“不能死的人”。
他还有个绰号,“家懒外头勤”!
我问过涂久春,为什要“家懒外头勤”?
涂久春说:“人一辈子可以欠妻子和儿女的,但不能亏欠国家、集体和他人。亏欠了妻子和儿女,肉烂了在锅里头。亏欠了国家、集体要背罪名,亏欠了他人,要留骂名!为人父母,要多作好事,为儿女积德,切不可干坏事留骂名给儿女造孽。”
这位“不能死的人”,儿孙们都发展得不错,特别给老人修了一座小院。白天由着他在村里“管闲事”,晚上有儿孙们轮流陪伴。
在清泉村,我还听到句非常中听的话:“我们这些留守在家的人,把家守好了,在外面拼打的人,才会牵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