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三台!美不胜收!(二)
——三台县交通建设掠影
路通人和,路通城兴。

回望13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在天下诗人皆入蜀的历史风潮之中,作为仅次于益州的巴蜀第二大城市——梓州,因涪江水运而兴盛,被誉为“川北重镇,剑南名都”。
在历经梓州、潼川、三台的历史沿革,这颗水运明珠,经历了从水运到陆运、空运的历史性蝶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因路而改变的交通区域优势,极大地影响着这方灵秀山水的发展格局。
第一次蝶变:历史悠久的涪江水运,缔造出盛景繁华的梓州
在唐朝,置川峡四路,而兴天府之国。梓州路,是其中四路的重要枢纽。铜、盐、丝绸等丰富物产,借助涪江水运,打通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经济动脉,也连通了川北乃至整个巴蜀进入长江而至大海的货运、客运通道。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杜甫创作的《奉送崔都水翁下峡》的诗篇中,清晰感受到“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的繁荣盛景。 涪江水运

梓州,因水而兴,因水而盛。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引领无数文人墨客竞相慕名而来,创作出了数以千计的恢弘诗篇。三台故事,也就从那时起,达到了极难复制的艺术巅峰。
往后千年,涪江号子辗转年月,拖动着经济的发展,也创造出三台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从宋及至明清,特别是“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性迁徙之中,水运更是承载起了梓州到潼川、三台的历史性变革。 第二次蝶变:水转陆运的交通布局,引领着改革发展的三台
70年前,三台仅有两条公路——中大路和小川北路。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度时期,涪江水运依然焕发着魅力。三台,作为四川出川入海的大通道,依然在四川的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宝成铁路和唐巴公路的兴建,涪江水运式微;及至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涪江沿线梯级电站的开发,涪江水运退出历史舞台。
三台这方热土的交通格局,也从水运布局转为陆运为主。到197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645公里,但没有水泥路。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数十年间,三台的公路建设达到了历史性的第一个高峰。相继省道101线、省道209线、省道205线等贯通三台,三台—绵阳,三台—射洪,三台—中江,三台—大英,三台—盐亭等县道也相继建成,成建制的乡道公路也方兴未艾,遍布各乡镇,一张覆盖全域的交通路网初见雏形。
因改革而发展,因改革而兴盛。厚积薄发的三台,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春天。
第三次蝶变:高度发达的陆空枢纽,推动着跨越振兴的名城
 
从1997年绵阳南郊机场兴建,三台第一次零距离有了空运,及至到2009年成德南高速公路兴建,三台从此跨入高速时代。以往三台处于成都五小时外,而如今迅速融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作为肩负“南翼”发展骨干支撑重任的三台,鲜明提出打造绵阳南向东出战略支点,使得三台又迎来新一轮的战略发展机遇。
 
三台确立以“绵遂、成德南、绵阳绕城和绵西4条高速公路、绵三绵盐2条快速通道、成南九遂2条省道干线公路”为主骨架、以县城为中心、以园区和场镇为节点、以县乡村道为网络、以马望公路为重要连接线的三台区域交通网络建设目标,主动谋划和实施了一大批对外联接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融入成渝城市群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积极参与绵阳四川航空次枢纽和区域性铁路枢纽建设,加快国省干线提档升级,全面对接成渝交通大动脉,形成县域内高速公路“两纵三横”、国省干线“三纵四横”的公路主骨架网络。
三台城区、乡村道路通达
时至今日,焕然一新的绵三路,时尚大气的绵遂高速公路出口、成巴高速公路出口,解决城市拥堵的下穿隧道,通达通畅的五路口,贯通一体的城市“断头路”,已经通车的绵西高速,正在兴建的德遂高速、G5京昆高速扩容工程......等等,一大批事关县域发展的交通枢纽型工程,如火如荼。
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415公里,其中高速141公里、国道127公里、县道496公里、乡道556公里、专用公路7公里、村道208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市第一。
物流的速度,牵引着经济发展的增速。未来,城际铁路、通用机场等一大批重大交通枢纽还将通江达海,使三台成为川北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陆空一体,零换乘、无缝对接。 可以想见,未来三台必将更加美丽繁荣! @三台,美不胜收!
来源丨三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