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护古镇
作者:邹开歧
西平这方土地,可以说是大山连小山,高山重矮山,左山连右山,前山靠后山,山连山,山重山,开门就见山!
西平境内山多而不高,但都有灵气。忠于职守地、默默无闻地、护卫着一方土地和众生。
两山㚒一沟,山下有人家,沟中有水土。这一沟的水土,养育着这一沟的人。
时至今日,我才搞明白,观音场周围的南海山、盘龙山、鼓锣山及凱江、草木河组成的三山两水护古镇,是先辈们留给后辈儿孙一笔最丰厚的文化遗产。
与海无缘的西平,怎么会有南海山?
偏偏此山就在当年观音场南、迎龙门斜对面,像屏障似的矗立于凯江边上。
弯弯曲曲的凯江,经中江迴龙流入三台境内,沿白马寺、临江寺,到达南坝禅院至马蹚溪,有一段平阔的水面。立脚观音场,早上,可以看到一轮红日从盘龙山的山顶上冉冉升起;傍晚,可以从南海山西边看到灿烂的晚霞;闪射着粼粼波光的江面,如同碧波万顷的海洋。因有此山作为屏障,才有当年的妙善公主在此休憩,这或许是上苍专为妙善公主造就的一方休憩之地。
我曾经去过舟山群岛的普陀寺,去了普陀寺,不能不想起我家乡的观音寺,两相比较,咱们的观音寺及南海山,有点儿像舟山群岛普陀寺的缩影。
若干年来,南海山已成为西平这方土地上的一座圣山。凡外来者,十有八九都要登上南海山,看观音场的全景造型。
早上,登上南海山,面向东方,可以迎接旭日东升;傍晚,站在南海山上,可以看到缓缓西坠的夕阳,在凯江面上撒下的万点金波。
南海山不高,但很有灵气。
孩子们站在南海山上,撑开双臂,四下一望,方知天高地阔,就知道发愤努力,将来成为这个世界上,一位顶天立地的人物;青壮年站在南海山上,是男人,就会想到自己应该是站着能顶一片天,横着能档一槽水的爷们,说到底,男人就是一座山;不只是为妻室儿女遮风挡雨,更应该将孩子们举起来,让其看得更高更远;是女士,就会想到自己应该是一条江,紧紧围绕男人这座山、滋润男人这座山,组成青山绿水,育出一茬又一茬的好庄稼;老人们站在南海山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人生进行一次梳理,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因为他看到了,夕阳无限好,晚霞更灿烂。
南海山,是西平人心中的一座圣山。
盘龙山,又叫观音山。与南海山隔江相望。其形状如巨龙盘卧,护着妙善公主的休憩之地。
登上盘龙山,不仅可以俯视古镇的全景,山下的“马蹚溪”,如一面镜子,静候着人们去对照。
据传,“马蹚溪”,是因為西平与中江交界的凱江岸上有座寺庙叫“白马寺”,“白马寺”的镇寺之宝,是妙善公主和木尔命国师的两匹白马。一天早上正在晨练,因庙内炊事员拉肚子,入厕方便時出于好奇,惊动了白马。两匹白马离开“白马寺”的时候,就是从这里蹚水过去,登上盘龙山,默默回望了妙善公主休憩之地,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城乡巨变。因发展需要,将原观音场的观音寺移至盘龙山上。
神灵有知,观音场的人,尚善有德,妙善公主理解人间所发生的变革,移居盘龙山,高瞻远瞩,护佑着这方土地。
现在,上盘龙山的人特多。不仅仅是朝拜惩恶扬善的观音大士,而是去检验一下自己的为人品格,更是为了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次盘点。
正如有人说的:“我没做过亏心事,上盘龙山脚肚子不得打闪闪”;
还有人说: “你自已清白不清白,站在盘龙山上,对着马蹚溪这面镜子照一照,就什么都清楚了!”
西平人,将盘龙山更名为清莲山。
古镇一侧的张家河坝,有位“坝主”欺负普通百姓,不择手段;既不怕官,又不服管,视自己为天王老子。玉皇大帝得知,到现场一看,果真如此。天底下居然还有如此不知敬畏的角色,气得跺脚。没曾想,这一脚跺下去,将一马平川的张家河坝跺出个泥塔山来。让人们一见到泥塔山,就晓得作人要知敬畏。
玉帝正准备回去料理天庭之事,发现凯江岸上,盘龙山下,修建观音寺即将开工。抬眼一看,雷神、火神、送子娘娘、四大天王、除了灵官老爷,还有桃園结义的刘、关、张……,都心事重重地在这儿徘徊不定,欲罢不能。
玉皇大帝心知肚明,这一伙神灵仙家,不就是想借一方信众,修建观音寺之机,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吗?
于是,玉皇大帝一挥手,各路神仙跟着走。
他们跟着玉皇大帝朝北走了一段路,过了一条小溪,上了一座比较低矮的小山。
玉皇大帝让各位神仙面对作人要知敬畏的泥塔山,毫不客气地说话了: 我今天当面鼓,对面锣,给你们打个招呼,这里是为妙善公主建修观音寺,一个二个不要以为炒善公主心善,让得人,就打打伙伙地在这儿来争席位。我们经常教化世人要摆正位置,与世无争,自己却管不住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当神仙教化世人。
玉皇大帝话不多,各路神仙会琢磨。于是,各归各位静候佳音。
原计划,观音寺只给妙善三姊妹塑像。妙善就是心善,觉得自己有福不可独享,还是给诸位神仙摆了位子。
各位神仙也很懂事,纷纷表示: 一不争香火,二不争贡品,陪伴妙善,才是大家的初心。
于是,观音寺的布局,就成了以妙善公主三姐妹为中心主殿,再围绕观音主殿,修了一座四四方方的外围四合院,将观音殿围得严严实实。
后来,又将玉皇大帝从小溪经过的地方,修了一座桥,取名玉皇桥。
玉皇大帝登临过的这座小山,被后人取名鼓锣山。山上确实有两座冒起来的、平平的小山头。如同平放着的一面鼓和一面锣。
后来的西平人,看到鼓锣山,就知道做人首先要摆正位置。与世无争,顺其自然。我至今记得,西平民间有句口头语 : “大菩萨,小菩萨,各归各的现踏踏。”
西平镇党委、政府,已有想法:将以清莲山为中心,以大忠大孝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之内容,进行开发,让这方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