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西平”有源头
一一“最美古镇“的“最美”传闻
作者:邹开歧
《三台故事》说来话长,八年抗日战争的故事才刚刚开了个头。为了调剂一下读者们的味口,今天穿插着说说乡村故事。
七月初,写了“魅力西平”有“魅力”,紧接着发生的事情,让我不得不继续写下去。因为,西平这方土地,真的是很有魅力。而且,这魅力三百多年前就有了。
读者若有兴趣,请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2022年7月8日这天,红火大太阳,气温高达37度以上,很多人都在家中吹空调,避暑消夏。西平镇这天,却来了13位享誉华夏的顶尖级画家。
除了三台籍的四川美协主席梁时民,还有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兼中国人物画专委会会长李青稞、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张跃进、四川美协中国人物画专委会副会长范树宁及委员李江、成都画院院长助理向洋、成都画院专职画家刘浪涛等等等等,來者还都是有“国”字号头衔的实力画家。
这些画家,炎天暑热从成都來到西平,放下背包就开始座谈、访问、接地气。
听了镇党委书记刘春华的介绍,看了展示西平风貌的视频,画家们真个是激动不已。
午饭后,稍作休息就拉开架势,铺开宣纸为西平作画、写字。
我才真正领教了,人物、花鸟画可不是三、五几笔一挥而就,而是蘸着心灵和智慧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梁时民作完画就写字,同画家们一起,从下午两点,一直到下午六点。画家们弯腰弓背地画呀,写呀……嗨,只有那么认真了。
最后,13人还合作画了一副《松风图》。
我从画家们的言谈中得知,13位全省画界精英,齐聚一个距省城百里之外的一镇上,是“破天荒”;13位川内顶尖级画家同时为一个镇上作画、写字,是“破天荒”;13位川内画界精英,在同一个时候,每人为一个镇画一副完整的画,是“破天荒”;13位川内画界精英,为一个镇共画一幅画,是“破天荒”……
晚饭后,画家们游览古镇,站在月牙湾广场,一抬眼就望见了千姿百态、颇有灵气的清莲山,神圣庄严的南海山,让人产生敬畏之感的泥塔山,内含丰富的鼓锣山;沿古城墙进小东门至大西门,领略了古镇风采;在言谈中,避免不了“魅力西平”的话题。画家们要我说说西平古镇的“城门”为什么方位不正?他们还听说,有个“美女晒羞”的龙门阵,要我分享给各位……
西平最早叫观音场,观音场最早叫“盘龙寺”,皆因此寺“观音菩萨”香火鼎盛,兴场之后,当地人顺理成章地就将场镇定名为“观音场”。
据《三台县志》记载: 三台县令邵良,奉令筹建三(台)中(江)两县粮台,欲为“坚壁清野”之计。在他前往中江巡视途中,路过西路“观音场”时,发现这里“负山带河,交通便利”,便组织当地老百姓,凭借险要的地势,修筑城墙、城门及谯楼等防御工事,用于储粮和保护军粮。
古镇有石城墙约两千米,城门五座,分别为大东门、小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南门叫“迎龙门”,为水上交通之要冲;北门叫“拱宸门”,是陆路交通之要卡;小东门的谯楼门楣上,刻有“环碧”二字。
观音场这座古镇,因受其城门的影响,方位误差较大。东门并不正东,北门并不正北,当然西门和南门也不会在正西和正南。
这样的建筑造型和方位布局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小地方,不能太正;第二种说法,为了场镇的安全,迷惑匪盗,有意错乱方位感。
还有一种说法,就显得有几分神奇了。
据传,观音场境内,凯江上游的白马寺,因作为镇寺之宝的白马走了,诸神皆不灵验,不仅没了香火,更没了人气。
白马为什么要走?据说不但有故事,且离奇又古怪,后面自有交待。
特别严重的是,因白马寺没有了白马,使得这一方自然灾害频发,盗匪猖獗,真是天灾加人祸,民不聊生。
为了一方的安宁,只好另择风水宝地,重建寺庙,才有了后来的观音寺及观音场,今天的西平镇。
寺庙建于何处,选址是关键。
选来选去,选定的这处地方,与白马寺的环境颇为相似。
庙门的前面,是碧波荡漾的凯江,凯江对面,是屏障似的南海山。
观音寺对面的南海山,与原白马寺对面的手爬岩相似。
稍有差别的是,观音寺的背面未靠着山,才特意建了魁星楼。寺庙修成,为前后对称,又在观音寺正前方建了戏楼。
观音寺建成之后,人气与香火两旺。逢会期间,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敬香拜佛;真个是击罄诵经、香火不断、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人气带动了经商贸易,街市的兴起,势在必行。
再后来,建起了储存军粮的粮仓,为保一方平安,开始了建造石城墙、城门及谯楼。
据传,修建观音场的城墙与城门时,遇到一件怪事。
修筑城墙与城门的总设计师兼工头,当时称掌墨师。按照东南西北四方,计划修四道城门。定好位置划好线,什么地方砌石为墙,什么位置建造城门及谯楼,一切照图施工。
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按照设计施工安砌的城墙,有那么几处,头天砌好的石料,刚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就发现,已经垮塌;按照设计建造的城楼,头天所干的活,第二天早上发现,仍是一堆石料;反复几次,次次照旧。把个掌墨师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找不出原因,只好宣布停工。
这位掌墨师不知修了多少寺庙和城楼,均是一帆风顺,并经受住了大灾大难的考验。没想到啊,这么一个小小的工程,居然拿不下来,说不定另有隐情。
一天,掌墨师独自一人爬上南海山,朝着观音寺的方向登高一望,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展现在他眼前的一切,不仅让他心跳加快,还让他血液循环提速。
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朦胧中,掌墨师隐隐约约看到了,他一生走南闯北从未见到过的奇观。
掌墨师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定下神来,把看到的一切,默默地记在心里,眯缝着眼睛,看了看正在修建的观音场城门的方位,才茅塞顿开……
掌墨师终于大彻大悟,找到了观音场修建过程中城墙和城门累建累垮的原因。
于是,掌墨师重新确定了城门的方位。
观音场石城墙五大城门的位置,按照掌墨师的修改方案,重新开工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修改后的城门方位不正,不免有人背地里说七说八,甚至当面质问。
掌墨师根本不理,招呼手下工匠: “我叫你咋干,你就咋干;你该干啥,只管把啥干好,闲言碎语别听!”
没过上三天,一切闲言碎语,断然鸦雀无声。
按照重新确定的位置修建的城墙和城门,稳稳实实,再也没出现过垮塌事故。
观音场的石城墙、城门及谯楼如期完工。临走时,掌墨师用錾子在十字口特意錾了个一尺多深,碗口那么粗的眼孔。还吩咐场镇上管事的,一定要留住、保护好这个眼孔。
后来,人们发现,整个观音场的造型居然是一个仰躺着休憩的美女型。出北门的“官山”(公墓),绿荫覆盖,简直就是个美女的头;出北门右侧的半边街(今西蜀大道)和左侧至学校一段,就像两只摊开的手臂;北门内的观音寺和广东馆,恰如一对高高突起的乳峰;观音寺外的戏楼,是缀在乳峰中间的宝石;东西南北四条街交汇处的“十字口”,掌墨师留下的眼孔,正是美女的肚脐眼。
这一切,足以证明,观音场的造型为一位仰躺香“休憇”之“美女”。
还有人以南街出南门至凯江这一段,一年四季皆是湿的,加以佐证。
其事实是,当年整个观音场除了小东门内有一口井,极大部份场镇人口的生活用水,全靠人工从凯江里桃来,这本来是挑水人的汗水和着洒落的江水写在人生路上的艰辛。
观音场的造型为“休憩”之“美女”,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将一位仰躺着“休憩”之“美女”,作为“魅力西平”的“魅力”之“源头”,必然显得俗气。
当你知道了这位“美女”是谁,不但无俗气可讲,还会心服口服地说一声“大气”。
那么,这位在此“休憩”的“美女”是谁?
龙门阵接到摆:
破解“美女休憩”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