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庙里吹来一股风
一一梓州古城有座华光庙
作者:邹开歧
民间有句口头语 : “庙小妖风大”。
我说的这座小庙,是“古梓州.今三台”方家街的华光庙,吹来的不是妖风……
什么风?
当然有龙门阵可摆。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期间,东北大学内迁三台。
校园里的中共地下党组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团结进步同学,争取中间同学,孤立少数顽固分子,积极宣传抗日。
在学校里,有一个“读书会”,明里是组织师生读书,实则是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领导,“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这个“读书会”聚集了东大学子的精英,不仅办壁报宣传抗日,还通过戏剧演出,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其中有个“三台实验剧团”,经常在方家街的华光庙开展演出活动。
在华光庙的舞台上,先后演出过老舍与宋之的合写的《国家至上》、宋之的编剧的《草木皆兵》、夏衍编剧的《祖国在召唤》,演得最多的是曹禺的作品,如《日出》、《家》、《北京人》等。
演《日出》时,董每戡教授任导演,郭秉箴任执行导演并扮演剧中的李石清。刘黑枷负责剧团行政工作。
当时,因反对派学生撕毁宣传进步思想的壁报,引起学潮,由于校内各派力量都想争取群众控制学潮,使得学潮处于相持阶段。担任学生会主席的郭秉箴根据组织决定,去重庆曾家岩,找南方局青年组的同志请示如何解决学潮问题。
为解决剧团基金和出刊物的印刷费,戏票已经卖出,演出又不能停。于是由刘黑枷代替郭秉箴扮演李石清,居然获得成功。
由国民党特务操纵的学生组织,也想通过戏剧演出争取群众,特别排出陈铨编剧的《野玫瑰》,也是在华光庙演出。组织者见观众把小小华光庙挤得满满的,满以为能与进步势力争雄。哪晓得哟,因匆忙上阵,扮演主人公夏艳华的演员居然记不住台词,引起观众大喝倒彩,演员只好躲在幕后说台词。于是观众高呼: “夏艳华,跟老子出来!”
一场《野玫瑰》还没演完就草草收场。
古城方家街小小的华光庙,成为东大学子开展戏剧活动的平台之后,让三台人大饱眼福,先赌为快地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早早地沐浴着从革命胜地一一延安吹来的一缕缕春风。让原本是文化沙漠的陋街僻巷,成为三台县城中的一块绿洲。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华光庙。
我深信,华光庙建成以来,历经风雨,肯定还有很多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板有眼,让人回肠荡气的龙门阵,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华光庙龙门阵的朋友,都摆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