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有药 方能“济世”
一一享誉巴蜀的名中医宋鹭冰
作者:邹 开 歧
天底下有一种人人都离不开的职业,称为医生。
为什么称医生之职业为“悬壶济世”?
出生于三台、享誉巴蜀的名中医宋鹭冰用他的行为,给我们进行了诠释。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金秋十月,潼川古城三角井宋家,一个新的生命,从母亲的脐带分孽出来。
宋家做善事,和街坊,深得友邻四舍称道,得知宋家喜添贵子,纷纷表示祝贺。
以“忠孝传家”樹起门风的宋家,养育出一位享誉巴蜀、忠于医业的名中医。
自攻医术成大器
少年時代的宋鹭冰,在潼川古城读私塾,虽是旧学,却对经、史、文学特感兴趣。才十五、六岁,就考入潼川府属联立高级中学,读书特别用功。一位学友在回忆宋鹭冰的文中写道: “所做的几何作业习题簿,其画图构线及论证均准确无误,书写虽用钢笔,却工整美观”。
潼属联中毕业,按父辈的要求,考入四川省立外国语学校。这在当時的人们眼里,堪称真正的“洋学堂”。在这所学校读书的学生,毕业后,最起码也是省政府里的职员。街坊邻里,无不对宋家刮目相看。
进入外国语学校读书的宋鹭冰,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時,却唸的另一本经。他没有放弃对中医药学的自学和钻研,这期间,还特别博览了中医各家的箸述。
宋鹭冰在省立外国语学校结业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他并没有留在省城,却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古城潼川,于上南街的“韩康市”中药房当起了坐堂医生。
开初那些日子,病家对这位半路出道的医生,半信半疑,皆因他临症深就医理,施治毫无苟且,有理有法。民国十九年(1930年)三台县政府主办的全县中医考试,宋鹭冰名列前矛,不仅让病家认可,还让同行折服。
宋鹭冰并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这点医务水平,得知从潼川古城方家街萧公馆走出去的萧龙友,因医术精深而轰动京城,为诸多军政要员治病,累见奇效,已是京城名医。宋鹭冰决定去当面请教,以继续提高医术。当他从梓州渡登船,沿江而下,由涪江进嘉陵,入长江,准备从武汉登陆北上。谁知道啊,人还未出夔门,抗日战争爆发。辗转旅途,不能北上,只好返回重庆,在友人邦助下,开业行医。
宋鹭冰初到重庆,人们没把他放在眼里。开业初期,难免医业清冷。但是,只要有人找他治病,他的高明医术,就有了“显山露水”的机会。因他为患者治病,无不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而且治好了不少疑难怪病,在山城产生了接二连三的神奇传闻。于是谢匾高悬,名声大震,山城轰动。
1940年,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需要在三台聘请一名校医。当時三台的知名中医不少,不但没有争相应聘,而是慎重对待。几经磋商,一致推举宋鹭冰前去。因他不仅医术精深,且读过高等新学,又通外语,最适合作东大校医。于是,托人向客居山城的宋鹭冰传信,说明原尾,宋即刻离开重庆,返回三台就任东北大学校医。
登高望远明事理
宋鹭冰作為校医,将自己融入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他才猛然发现,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体味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特别感受到了东北大学师生面临国难当头的家国情怀。
宋鹭冰因医业精深,又受过高等教育,还通外语,很快就同东大师生融为一体。行医之余,常与东大文学院知名教授金毓黻、陸侃如、冯沅君、丁山、高享、赵纪彬、杨荣国、董每戡、叶丁易等交往甚密。
常言说得好,“近朱者赤”,宋鹭冰猛然发现,自己好像登上了一座高山之峰,不但望得远,看得宽,顿觉心胸开阔。作为一位“医生”,重在一个“医”字;“悬壶济世”,“济”的是“世”。医生也是一国之民,爱国爱家,乃民之天职,国旺家兴民为本啊!东北大学为避战乱,从东北沈阳,经北平、开封、西安,辗转来到三台,不就是为了延续民族之血脉吗?
在内迁三台的东大校园里,宋鹭冰看到了数十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课余聚在一起,怀念忠心卫国之英烈,控诉日寇侵我中华之罪行,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特别是这些社团办的壁报、手抄报、油印小报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东大学子的家国情怀。
1942年,东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们,在酝酿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同時,又为众多蜀中学子升学就读之难发愁。尽管东北大学向蜀中学子敞开大门,但毕竞还有一批升不了大学的蜀中学子,被拒之于东北大学校门之外。
东大文学院的教授们,提出了倡办“草堂书院”的建议,当即得到三台、盐亭、中江、射洪等各县地方人士的赞同。宋鹭冰,正是参与创建草堂书院最热心的人物之一。
当招收的新生陸续到校,准备开课時,设在重庆市的教育部指令将草堂书院更名为草堂国学专科学校,简称“草堂国专”。
草堂国专初创時期困难重重,宋鹭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草堂国专注入活力。再下重庆,礼请当時担任陪都一一重庆市市长的三台人李剑呜出任草堂国专校董会第一任董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当年在“草堂国专”任课的教授及老师赵纪彬、李慎仪夫妇、孙道升、叶丁易、董每戡、杨向奎等,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宋鹭冰近况,他们不但称赞宋鹭冰的学识,更敬重他的人品。
宋鹭冰在筹办“草堂国专”和参与抗日救国的社会活动,并未放松自己的医业。他知道,“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作为“悬壶济世”的医生,治不好求医者的病,还有什么“忠信”可言?
滿“壶”良药为“济世”
宋鹭冰走上从医之路,就把“悬壶济世”这四个字铭记于心。他思考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让这“壶”里装满
“济世”之良药。他常自问,“壶”里没药,怎能“济世”?
宋鹭冰用他50余年中医临床和教学研究工作的实践,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宋鹭冰老师自学成家,精研中医学及药物学,具有契而不舍的好学精神。他博览历代中医各家学说,精通中医经典著作,又善吸收与釆纳西医科学之长,注意进行中西医结合”。(引自袁诲余《怀念宋鹭冰教授》)
新中国成立之后,宋鹭冰投身于人民的卫生事业,医德高尚,平易近人。1951年6月,成立三台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当选为副主任委员。紧接着,竭尽全力筹备和创办三台县第一个走集体办医道路的“实验联合诊所”,为诊所的管理和业务技术建设操心费力,被当选为三台县第一届人大代表。
1956年,被三台中医界推荐,选调成都中医学院前生一一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
在成都中医学院任教期间,忠心耿耿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中医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同時,不忘履行“悬壶济世”之职责,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
宋鹭冰特别对中医瘟病学有独道之研究。在参与编写全国中医高等学校《瘟病学(一、二版教材)》的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致力于中医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其著作有《钩端螺旋病体的理论与方法》《中医治疗瘟疫的临床总结》等论文。还主编《中医病因病机学》,出版了《瘟病学概论》等专著。
宋鹭冰不仅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的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在治疗脾肾疾病、老年人慢性病诸方面均有独道之方。
宋鹭冰深知,治病之道的根本,就是实事求是。直到他晚年,且重病在身,居然以自身来作检验,从事“食(物药)疗”的研究,研制出补虚治损的药方,即是日后被院方正式命名的药疗食品一一《活力生》。
宋鹭冰是我国著名中医瘟病专家、著名中医专家,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顾问、成都中医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