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挖掘三台历史发现三台故事 三台郪江崖墓惊现“孙悟空”石刻 《西游记》追溯上千年
三台县郪江古镇,在方圆几十里逶迤盘绕的丘陵地带内,汉代崖墓鳞次栉比,仅暴露在外的崖墓就有2000余座,未挖掘发现的不可胜数。
郪江崖墓群以一个或数个大家族世代聚居而葬,从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墓群。墓穴由墓道、墓门、墓室、甬道、侧室和耳室组成,墓内还建有附属生活设施,诸如厕所、厨房锅灶,陶制人物、家禽、杯盘碗盏、田地水井、钱罐谷仓,一应俱全,体现了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风俗。
郪江镇坟台嘴汉代崖墓群
1996年,国务院将“郪江崖墓群”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金钟山一、二两区,紫荆湾、刘家堰、胡家湾、坟台嘴、松林嘴、柏林坡崖墓保存较完整。目前,仅有金钟山一区和紫荆湾为开放区域,其余不对外开放。在秘而不鲜的崖墓内,珍藏着全国罕见的石刻建筑和彩绘壁画石雕。
坟台嘴M1号墓,规模豪华奢侈,成为汉代崖墓的代表之作。
郪江崖墓群最具代表性的“豪宅”是坟台嘴M1号墓。这座墓穴分布着大小主侧墓室共九间,面积达到100多平方米。“重堂高阁”连续的四合院形式成为汉代崖墓的代表之作,规模之宏大与建筑之豪华奢侈,令人叹为观止。
笔者曾介绍了郪江柏林坡M1号墓发现的古人“秘戏图”后,惊世骇俗。本篇将介绍郪江坟台嘴M1号墓的汉代“孙悟空”石刻,该石刻的发现,及有可能将《西游记》里孙悟空形象提前1400多年。
坟台嘴M1号墓中的猴戏图之一,玩猴飞腾攀越,及具动感,使人仿佛身处“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意境中。
在坟台嘴M1号墓中室左壁雕刻一组猴戏图,其题材在崖墓中多次发现,古人充分利用天然岩石立面,用简洁明快的刀法切琢,造型简洁,惟妙惟肖,刻岀高度机警的玩猴飞腾攀越张望的形象,使人仿佛身处“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意境之中。汉代工匠不仅追求猴的外形真实,而且注重其神韵,特别是夸张的眼睛、头部及四肢的处理,概括简明,恰如其分的把猴的机警、敏捷、轻健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渗透出了柔中灵活的玩猴形象,极具动感。
坟台嘴M1号墓中的猴戏图之二,玩猴似乎头上带着“紧箍圈”,夸张的大眼大耳,脚跨弓弩,跟《西游记》里大闹天宫中孙悟空霸气嚣张形态神似。
坟台嘴M1号墓中的猴戏图之三,玩猴头戴僧帽,大眼炯炯有神,右手前伸,左手持“金箍棒”呈行走状,跟《西游记》中孙悟空为唐僧师徒出行时,在前面机警开路形态神似。
吴承恩所著《西游记》里孙悟空形象跟郪江坟台嘴M1号崖墓中的猴戏图形态相似
使人惊奇的是,在这组猴戏石刻中,出现了一个头戴僧帽,手持金箍棒的玩猴石刻,跟明代杰出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里孙悟空形象及其相似,而在全国汉代石刻画像中,从没出现过戴帽并手持棍棒的猴型石刻。而此处猴型石刻比吴承恩在明代(公元1550年--1580年)期间著作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形象早约1400多年,及有可能是吴承恩受汉代猴型石刻启发而创造了孙悟空形象…
作者:吴功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