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说起孩子的手足口病,很多家长都心有余悸—— “一人患病,全园警惕!”相比食欲下降、高烧不退、全身疱疹等,这种疾病更让人担心的就是高传染性。 所以每当幼儿园停课,家长们就会联想到:又有孩子中招了!
不过最近,很多妈妈看新闻应该注意到,多地幼儿园出现了另一种传染性超强的流行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有些地方甚至因为发病孩子较多,幼儿园不得不停课。  因为这个病传播快,可能引发大面积感染,所以按学校要求,一旦孩子被传染,就必须隔离 14 天。 有家长反映,上个月,孩子在幼儿园被传染了——高烧,口腔内都是疱疹,导致孩子一个星期吃不下饭。本来就 40 多斤的体重,一下子轻了 6 斤,家里老人心疼得要命。  这种情况下,光着急上火也没用。 所以,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种比手足口还厉害的流行病: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教授郑湘榕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病程一般4~6天,预后良好。 四季均可发病,主要以春夏季为主。 传播途径为: 1、呼吸道传播; 2、胃肠道传播(粪-口途径); 3、接触传播(接触带病毒的分泌物,如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或被污染的物品); 4、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 其中1~3岁刚学会走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幼儿最易受感染。幼托机构、早教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病例。  最突出的症状为发热、咽痛。发热多为低热或中高热,部分也有高热达40℃以上,因口腔咽部充血、疱疹、溃疡而引起咽痛,进而影响进食,家长可观察到患儿咽部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 年幼儿多表现为流涎、哭闹、厌食,年长儿多表现为嗜睡、食欲差、精神差,咽痛剧烈者可影响吞咽。 其余可伴随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或头痛、腹痛、肌痛等。  最让人心疼的就是不会说“嗓子疼”的小宝宝,必须要靠爸妈的细心才能发现病情: 可能会出现不停流口水,不爱喝水、喝奶、吃饭,在吃一些味道刺激的东西,比如酸的水果、烫的粥,反应会特别大。 这里要特别提醒爸妈们:当宝宝出现特别讨厌喝水、吃饭,突然出现不停流口水,反应很强烈时,别总觉得是娃淘气、挑食厌食了,一定记得看看娃的嘴巴里,是不是长了溃疡、疱疹之类的。 疱疹性咽颊炎能自愈吗 曾有专家说,这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那么是否可以放着不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医师欧爽表示,自限性疾病是指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大部分病毒感染均属于自限性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可归为自限性疾病。尽管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但针对病因,可使用干扰素-ɑ喷雾治疗。 此外,对于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非常重要,在一般治疗中要注意: (1)呼吸道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居家隔离2周。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4)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5)发热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记录发热日记,密切观察体温,警惕热性惊厥发生。 (6)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及时去医院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7)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对症治疗中,如出现体温>38.5℃需积极使用退热药退热, 如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差、面色苍白、进食少、烦躁不安、热性惊厥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如在3岁以下幼儿,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情况,需警惕重症病例并发症的出现。 疱疹性咽峡炎会变成手足口吗? 妈妈们普遍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疱疹性咽峡炎会不会变成手足口? 事实上,很多家长认为疱疹性咽颊炎比手足口更难“对付”——这两种病毒确实是“表兄弟“,他们由同一组病毒引起,但病毒亚型稍有不同。但疱疹性咽颊炎往往容易被误会当作手足口病,耽误治疗时间。  主要目标都是 5 岁以下的孩子,尤其多见于幼儿园、托班这种小朋友集中的地方。 流行的时间也差不多,每年 4 月份到 7 月份是高峰期,但全年都可能发生。 不过这两者症状还是不同的,有些手足口病早期只有口腔疱疹,可能被当成疱疹性咽峡炎,给人一种疱疹性咽峡炎会发展成手足口的感觉。但其实不是一回事。  怎么让孩子好得快? 如果孩子中招,就要清热、解毒、祛湿。 家长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好的越快: 每天用10秒法检查孩子舌苔和口气的时候,加一个动作——查看孩子咽喉部。如果孩子当天咽喉部很红肿,那么就要尽快干预。 如果发现白色的小点或者溃疡点,同时孩子有些发热的表现,那么也要马上干预用药。 另外,关于发热的护理,跟其他疾病没有区别,家长要观察娃的精神状态: 体温 ≥ 38.5℃(腋温 ≥38.2℃ ,肛温 ≥ 39℃),且精神状态不好的话,需要用退烧药。 3~6 个月的孩子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6 个月以上的孩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可以。用药间隔、剂量需要按照医嘱或者根据药品说明书。 这两种退烧药也有止痛的作用,对咽痛、全身酸痛也有好处。 怎么预防? 说到最后,家长最希望做到的,还是防患于未然,不让娃遭罪。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有相同传播途径,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典型的“病从口入”。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途径都切断,主要有以下这些要点:  洗手 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洗手!家长在这方面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还不会自己洗手的小宝宝,可以让大人帮忙洗手,从小养成好习惯。 湿润双手,搓上洗手液或肥皂后,手心、手背、指缝间、手指、虎口处都不能放过。 玩具、餐具消毒 导致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对高温和紫外线比较敏感。 宝宝的玩具、奶瓶等餐具,耐高温的可以用锅蒸一下或者煮一下;不耐高温的可以在太阳下暴晒或者用紫外线来消毒。 在外玩耍的时候,也要看好宝宝,不要把手指、玩具放进嘴巴里。  疫苗 好几种病毒都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但出现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的病例,绝大多数是 EV71 感染所致。 幸运的是,大家熟知的“手足口疫苗”就是对付 EV71 的疫苗,接种之后,就算孩子得了疱疹咽峡炎,发展成重症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推荐 5 岁以下孩子尽可能接种这个疫苗。 隔离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很强,经常出现“放倒”一整个幼儿园的情况,少和生病孩子接触,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宝宝被诊断出疱疹性咽峡炎之后,至少要在家隔离 2 周,这期间不要去幼儿园和游乐场所。 END 来源:今日女报、红网、广州日报、年糕妈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