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很多老一代人养孩子的办法,被新一代父母摒弃,其中就有一条:“一哭就抱”。 新一代父母认为不要孩子一哭了,大人就去抱,这样是在溺爱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任性。要延迟满足,要锻炼孩子与情绪相处,要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所以,很多新手父母便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冷处理,让孩子哭个够”。 这是之前发布在网上的一件事。这个孩子在路上躺着哭了半个小时,妈妈就在旁边几米远的地方“冷处理”。 这件事网友们给出的反馈不同。 - 有的人赞同妈妈的做法,认为孩子不能宠着惯着,让他知道“哭”是没用的,以后就再也不会这样了。
- 有的人则说这么放任孩子哭,对孩子来说挺残酷的,显得冷漠了。
- 还有人说,换成我,早就上手开揍了!
以上三种说法都是带入了“妈妈”的角色。 我们可以尝试着带入“孩子”的角色。 如果我哭了,即使是因为错的事情而哭,如果我老公(或父母)站在旁边就这么冷静地看着我,那么无论他们打着多么大的“为你好”的字幅,我都会觉得受到了双重伤害。 育儿,没有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无论是“一哭就抱”还是“让他哭个够”都是极端的处理方式。 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根本需求,选择恰当的应对方法。 (一)哭,是有不同含义的。前不久,孙俪在某平台发布了一条消息,说的就是面对孩子“哭”,她和邓超完全不同的反应。 孙俪会分辨哭背后的含义,是有实质性的内容,还是单纯地就想哭,还是以哭为条件想达到什么目的? 而邓超则只会心疼,还陪着女儿一起哭。 我们如果想要处理好“哭”这件事,那么像孙俪一样试图分析孩子“为何而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着我们下一步的行为。 比如: - 当孩子因为饿、不舒服而哭,我们要给孩子做饭,检查孩子身上有无受伤,或者带孩子看医生。
- 当孩子就是情绪不好,说不出因为什么,单纯想哭,那我们就陪在孩子身边即可。
- 当孩子因为想要什么玩具或者达到什么目的而故意哭给我们看,那我们就要坚守原则,温和而坚定,不可轻易因为“哭”而让步。
(二)“不让步”不代表“不安慰”,“冷处理”不代表“冷暴力”。孩子一哭就抱起来,孩子一哭就妥协让步,这样做很不利于孩子成长,会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若是孩子哭了很久,父母却一直无动于衷,冷眼旁观,这也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双重伤害。 无论孩子提的要求多么不合理,在孩子眼中,我们拒绝他的要求,对他已经是一个“伤害”了,无论在我们眼中这个“伤害”是否客观存在。 如果我们再无视孩子的情绪,任他哭闹不理不顾,孩子就不止是因为玩具伤心了,他还会怀疑:“爸爸妈妈是否爱我?”不然,我如此伤心,他们为何无动于衷? (1)“不让步”并不代表“不安慰” 我们坚守原则,是在温和的前提下,而不是冷漠。我们“不让步”并不意味着“不去安慰孩子”。孩子的情绪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需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 比如,牵手、拥抱、近距离陪伴,时不时问问孩子需要妈妈做什么能让你好受一些(除了那个不合理要求)? (2)“冷处理”并不代表“冷暴力” 如果我们靠近孩子或者与孩子交谈,孩子拒绝,并且我们越安慰孩子闹得越欢,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和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孩子的情绪不被激化。这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与孩子保持的适当距离,而不是对孩子失控的情绪不管不顾。 但是,如果孩子哭的时候希望我们陪在他身边,希望我们拥抱他们,我们如果冷冷地拒绝,不理他,甚至说一些让他难过的话,比如: - “这么不听话,还想让我抱?”
- “去,哭够了再过来找我!”
这便不是“冷处理”,而是“冷暴力”!这种做法不是帮助孩子认识这件事,不是帮助孩子学会与情绪相处,而是用“冷漠”的方式惩罚孩子哭闹的行为。 (三)三种处理孩子哭闹的方式,你是哪一种?因为不舒服(饿、渴、受伤或疾病)引发的哭闹,父母们都能妥善处理。让父母感到头疼的,便是孩子因为不合理要求而故意做出的哭闹行为。 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人会做出这三种反应: 【过度安慰】 看到孩子哭大人心里就难受,只要能止住孩子的哭声,怎样都可以。或者不断哄劝,或者让步迁就。 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我们越哄劝孩子越不容易停下来,他会形成情感依赖,认为我只要失控了,没有父母的安慰就无法独自从坏情绪中走出来。这不利于孩子走向独立。 我们还会发现,我们越让步,孩子越愿意用这个法宝对付我们。只要遇到不顺心就哭,哭五分钟不行,那就再哭十分钟…… 【过度冷漠】 没有对孩子的安慰和引导,只有冷眼旁观,让孩子独自接受现实。 这样做,孩子以后确实不会再以“哭闹”来威胁大人。可是,这样却会影响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他们会认为我再伤心父母都不在意。等到以后,孩子在外面遇到委屈或者麻烦,也不愿意找父母帮忙,因为父母没有给到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合理引导】 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适度的安慰与引导,同时,温和而坚定地坚持原则。 (1)接纳情绪 事情有对错之分,情绪却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接纳,因为都是真实存在的。 一个孩子哪怕是故意哭泣,那眼泪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要接纳他们“伤心”的情绪,让他们知道“伤心”的情绪没有错,错的是这件事这个要求。 如果孩子允许,我们可以拥抱孩子,对他说:“你很想要这个玩具却得不到,妈妈知道你很伤心,妈妈会陪着你的。” (2)适度安慰与引导 孩子大哭大闹,我们会心疼孩子,这个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要把孩子置于“可怜”的角色,认为他是个“受害者”,去同情他怜悯他。这会让他以为自己真的很可怜,越发止不住哭泣。 我们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引导地恰当而适度。比如: 不要因为这件事对孩子道歉。 不要因为这件事对孩子说“对不起”。因为我们一道歉,孩子就会认为是我们做错了,认为我们应该给他买却没有给他买,才让他如此伤心。 我们没有做错事情,所以我们无需道歉,只需要适当安慰孩子即可。 不要因为这件事责骂孩子。 美好的或感兴趣的东西,我们都想拥有。不然,为什么我们的家里有那么多包?那么多双鞋?那么多件没穿过几次甚至没剪吊牌的衣服? 孩子喜欢汽车,看到了就想要,这是最真实的想法。不要因此过度责骂孩子,以免孩子产生“不配得感”。 要正确安慰和引导孩子。 告诉孩子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感到伤心难过是正常的,同时告诉孩子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慢慢学会面对和疏解它们。 当孩子平静下来之后,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孩子不能给他买这个玩具的具体原因,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件事的不合理之处,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只需要说一两句话提醒,孩子就能明白。 同时,别忘了告诉孩子:妈妈很爱你。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