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生活中,很多父母为孩子不爱动脑筋发愁: 我家娃看着很聪明,但一到做作业时遇到难题,或者困难的任务时,就蔫了。
不是咬着笔杆发呆,就是不停地说:我不会,我做不出来。快帮帮我。
 有的孩子一到做作业有困难就蔫了 也有老师给父母反应: 你家孩子上课坐得端端正正,也不影响纪律,但是眼里没有神,作业考试错误太多。不知在想些什么。 别的同学着急举手回答问题,你家孩子游离于课堂之外,叫起来回答问题,一问三不知。
 课外书买了不少,孩子作文却写得干巴巴 还有些父母也很烦恼: 我也经常给孩子买课外书。老师要求的,孩子自己想看的,不管花多少钱,都给孩子买来。
可是,看完书,孩子却说不出来什么。
写作文时也是干巴巴的。看的书都到哪儿去了?
这种现象还真不少。 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动脑筋,又该怎样让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呢?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不愿意动脑筋, 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家长期望过高,孩子会习得性无助 01.家长期望过高,孩子习得性无助英国心理学家乌莎·戈斯瓦米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每一个孩子,甚至婴儿,都特别善于模仿学习,都能从大人的表情、动作猜测到背后的意图,都想要与照料人进行沟通。 所以说,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主动学习、模仿、探索的本能。 但为什么有的孩子越长大,这方面能力却越“退化”呢? 问题还是出在家庭教养方式上。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 一个平时只能考80多分的孩子,这次考了92分。 家长不仅没有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反而问: 班里最高分是多少。你本来应该再多考几分的,就是粗心。
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孩子看到自己奋斗的方向,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但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却是: 你不够优秀,你们班某某同学比你更细心、更认真。
前几天,我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看到一名北大抑郁症学生的视频。 他说: “太累了,我不断地努力,父母还是不断地说我不行,我有时候真的做不到。”
虽然,他拼命努力,最终考进了北大。 但放眼望去,和那些获奖无数的优秀同学的相比,自己跌跌撞撞进了北大,差距还是很大,终于在大三那年,他因抑郁症办理了休学。
孩子再怎么努力,家长都不满意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当孩子还小,不懂得如何反抗父母的高期望,他的表现就是消极对抗,逃避退缩。 而在做事情上表现得很被动,不愿意探索。 家长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长期消极暗示,做事情也会畏缩不前 02.孩子长期消极自我暗示每个人做事情的方式的不同,最终原因是自己内心的信念和情绪所致。 如果让两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孩子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想法,那么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成绩优秀的孩子总会想着如何探索和尝试 成绩优秀的孩子,遇到问题和挑战总会想: 嗯,这个挺有意思,我要好好研究研究。我的智商不算低,以前就这样研究出了好几道难题。这次说不定也能成功。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有意思的探索和尝试。开动!
而成绩不够优秀的孩子,遇到问题和挑战会想: 啊,这道题真是太难了。我不够聪明,一定解不出来!又让爸妈失望了,他们一定会指责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或者同学知道我这么笨,一定不愿意跟我玩了。
当面临同样的挑战和困难时,积极主动的孩子关注点在于如何解决问题。 而消极被动的孩子则关注焦虑和恐惧。 自我设限太多,精力被分散,当然最后也不可能解决困难。  家长的引导方式决定了孩子能否主动思考 03.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经常我们会听到家长抱怨说,给辅导孩子做作业最累人。 有的家长是“直升飞机”式的。 孩子一遇到不会写的字,不会做的题,小嘴一张,家长就立刻帮助孩子写出来,或者给孩子告诉答案。 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重,自信心越来越弱,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低,也就养成了不愿意动脑筋的习惯。 而聪明的家长是“导师式”的。 当孩子有问题时,家长不急着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先让孩子把会做的完成。 等全部做完,再引导孩子分析思考的过程和解决的办法。 当孩子独立解决了问题,家长还要着力表扬孩子一番,鼓励孩子,以后也要这样独立解决困难。 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两种方式,高下优劣自有分明。 那么,家长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呢?  家长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多鼓励 1.家长降低期望,多鼓励,善表扬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要降低期望值。 当孩子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家长就要大加鼓励,表扬孩子取得的进步,让孩子充满信心。 家长要常用这样的句式“你经过了努力,把......做得更好了,真的很有进步。” 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发展的道路上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不要因错误或者失败就一蹶不振。没有一次次失败,何来成功? 家长自己也要坦然地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总结,孩子才能接受失败和错误,冷静分析,从而取得进步。  家校合作,引导孩子学会积极暗示 2.家校合作,引导孩子积极暗示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沟通,对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给不愿开动脑筋的孩子多一些积极暗示。 经常用“我经过认真思考,还是很有进步。我的智商不低,关键是寻找到正确的思考方法。通过不断地训练,这方面我在不断进步”等的积极暗示代替“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可能不是学习的料”等消极暗示。 3.循序渐进,从点滴进步体验成功通过引导孩子制定一个个小目标,通过努力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循序渐进,从点滴进步体验成功 比如可以制订 这一星期我要在1小时半完成所有作业 这一星期我要让作业3次得“优秀” 这一个单元小测验我要再提高5分
等等此类的小目标,并付出努力,及时总结分析。 让孩子能切实感受通过一步步行动实现小目标,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能做到很多事情。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面对孩子不愿动脑筋,做事情退缩,家长要降低期望,多鼓励,善表扬。家校合作,多给孩子一些积极暗示。同时帮助孩子制订小目标,循序渐进,从一个个小进步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相信孩子的表现会越来越优秀。最关键,家长要通过耐心持续地引导,孩子才会向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