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本帖最后由 吴越春秋 于 2021-1-29 11:51 编辑
隐没250年 三台清代防洪堤“现身” “这不是古代城墙吗,城墙怎么会出现在河边上呢?”近日,在三台滨江足球广场下的涪江边,几位休闲市民发现了去年夏季被洪水冲刷出来的几段类似古代城墙残断。随后经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初步确认,此次发现的类似古代城墙的石彻建筑物残断,估计为三台古时为防洪涝而修筑的防洪堤。 三台防护堤的前世 三台县地处涪江中游、凯江下游,县城在两江交汇处。数千年来,涪江、凯江抱城而流,孕育了两千多年的三台文明,同时,洪汛期又给三台人民带来了洪水暴涨的威胁。据史资料记载,从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到民国38年的1300余年中,仅有史记载,县境内发生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计38次,其中有19次县城被淹。1949年解放后至今,出现特大洪灾6次,县城外居民房屋多次被淹。而从唐代开始,三台历代地方官员曾数次组织移江修堤,治理洪患。但始终未彻底根治。. “万年堤”采用古代榫卯结构技术,用扁石将石条结合部相扣连接,以石灰糯米浆填补,使之更加牢固。 据史料记载,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剑南东川节度使郑复在梓州城东组织开凿新江,向山崖移江三里,使涪水依山改道,减少水患,护城安民。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潼川府路提刑王勋主持修建东门外河堤,其堤长三千六百尺有余,高一丈六尺,底宽八尺,称“王公堤”。 后来,明代潼川知州钱伦、蒋容也曾在城东筑堤防水,但筑堤不坚,经常坍塌,直到清代乾隆三十五年 (公元1770年)三台知县徐世楹因地制宜筑石堤三十五丈,并胶以石灰糯米汁,曰“万年堤”。此次发现的防洪堤,及有可能是清代乾隆年重建的“万年堤”残断,后被洪水淹没后消失。现重新被洪水冲岀,对研究三台古代城建、水利将有重要价值。 新发现的三台古代防洪堤,筑堤灌浆所用材料均采用石灰糯米浆浇灌,跟史书记载清代乾隆年所建“万年堤”相符 三台防护堤的今生 历年来,汛期洪水因涪、凯两江上游大范围强降水而引起,三台县境内日雨量达到或超过100毫米,连续3天降雨量达到或超过150毫米时,就会出现洪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不断总结抗洪治水经验教训,提高技术水平,国家财政增加投入,民众集资投劳。几十年来,全县修建堤防工程13处、安全台15个,对抗御洪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三台县委、县政府再次总结防洪治水经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斥巨资在县城区、南寺坝、青东坝共建防洪堤长9549.9米,经历了百年难遇的洪水考验,彻底根治了水患。 防洪堤的修建既为三台人民解除了洪患,又为三台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如今,人民安居乐业。漫步河堤,清风习习,绿草成茵,依栏眺望,江面广阔平静,时有白鹭、水鸟翻飞,泛起粼粼波光,令人心旷神怡,成为人们休闲健身、观光的好去处。
作者/吴功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