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本帖最后由 吴越春秋 于 2021-1-15 10:56 编辑
三台东山大佛位于三台县城涪江东岸,隔江相望,屹立崖壁。大佛结跏趺坐须弥莲台,龛座下布云水纹,手结定印,着通肩袈裟,胸前小露半圆,衣褶呈圆弧阶梯状,手结法印,头顶布螺髻,目半睁垂眼涪江。而此尊佛像在重塑前,呈无头残像藏匿在陡峭的蔓草岩凹中,除纤夫、过客从残像下沧然经过,无人问津。90年代,重塑释迦佛头像后,在三台文史界引起了残像是大佛?还是观音?的学术争呜。
80年代,经三台县文管所现场勘察。残像头部缺损,仅剩人形轮廓若隐若现。佛龛连基座通高14.6米,胸围约14米,其中残像高8.95米,肩宽8.1米,须弥莲台高4.3米,基高1-1.35米,长径10米,造像依山凿成圆雕与岩石相连,两边有宽约1. 5米的贯穿通道,通道边有内高外低的走水沟和大小不一的囤水坑,岩壁有曾经建筑开凿的榫洞,推断造像曾盖在四重檐殿堂中,最高四重檐可能已经超出造像背后的山崖约2米。在疏通造像贯穿通道时,在存积土和基础走水沟里清理采集到大批三彩红陶,有仙人、走兽、筒瓦、砖和唐开元通宝铜钱及大火焚烧后留下的10-20厘米厚的焦木炭灰层,估计造像大殿曾经毁于一场火灾。在残像背胛发现字径约0.3米的阴刻‘大广日曰二’残损汉字,分析为‘大唐会昌三年’繁体,以此推断造像在唐武宗毁佛①前的唐会昌(公元843年)前就存在。
残像被重新挖掘后,有当地佛界信众自发募捐重塑了释迦大佛头像,香火盛旺,远近闻名。随后,三台文史界为该尊造像是大佛还是观音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论证。
持造像为大佛说:东山残像为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因涪江洪灾经常冲击梓州城,东川节度史郑复主持了城外涪江段移江改道工程,向山崖边移江三里,使涪江远离梓州城,减少了水患。而移江后形成滩弯水急,多有覆舟。为解决行船安全,驱邪镇水,便选择在山腰凿建大佛,以作航标,使行船进入滩口便能看见佛像,提醒南来北往的船舶避险过滩,保佑平安。所以东山摩崖造像是与唐开成年间移江有关的文物遗存。该造像体态浑厚,须弥座,手结法印,从残像身姿、配饰和佛制考究,应为晚唐“毗卢遮那佛”造像,可能毁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事件中。另从挖掘的宋三彩实物、大量焦木炭灰层和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潼川府路提刑王勋修复摩崖造像的题刻推断,也极有可能在南宋重建,并在南宋某年寺院突遭大火全毁,寺庙及造像衰败荒芜而逐渐被废弃。故史籍一直无载。另:1940年秋,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金毓黻先生来三台筹备“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时,曾和学生去东山考察,发现过该尊造像,当时未留下详细考证文史,但说是一尊“古代残佛”。1999年8月,北京大学教授马世长先生率队考察石刻造像,确认东山大佛为晚唐“毗卢遮那佛”造像。而持观音像一说所指的唐观音禅院不在现东山大佛原址,而在现下游东山寺某处江岸。
持造像为观音说:根据《全唐文》第九部卷八零六唐人候圭著《东山观音院记》记载: “广明初,梓州浮图祠大小共十二。慧义居其北,兜率当其南,牛头据其西,正观距其东。上临绝壁,下瞰长江。青霭属天,纤尘莫及。峰岩险峭,孤标势盛,诸寺让焉。自仪凤元年置,本号清居,寻改真观。凡一百六十七年,会昌中,例从毁废。大中时,内大德僧知元,与工部李侍郎同议兴复。功业未就,属蛮獠猖狂,将犯西蜀。有三藏僧洪照,召诸寺僧智海等,於旧基置降魔坛,号曰无能。节度使尚书独孤公因给牒,置院利人,信施穿存至,飞木挽石,僦徒募工,树立新规,因循旧迹。制未周岁而及半,创观音像堂三间,南边佛舍五间,山头大阁三层七间,房廊厨库门庑十五间。皆尽雕饰之妙,宏壮之丽。瞻仰崇峻,依归者万计。旧传砖塔十三层,岁久倾欹,忽遇风雷,迟明却正,时以龙神扶掖之异,今馀其址。又有石龛四五,兼鬼子母,下临方泉。里巷以高裸之容 ,祈祷者众,颇有灵异。故李公溪石前身之说,诗碑尚在。洪照姓郑氏,虢州卢氏人。幼诣清凉金阙寺镜公处出家,竹林寺用公处具戒。壮岁就兴善寺则公处受灌顶五部大法,明五天梵字。太和七年游蜀,初住绵州大安寺。洎返初服,再从剃落。因隶绵州开元寺,置上方转轮经藏。十年秋,川主尚书韦公请居慧义般舟院,因得重新正观焉。常以真言祛邪逐祟,咒水治病救人,不可胜数。咸通十三年夏六月,委化於般舟旧座。寿七十八,腊五十五。建方坟於东山。梓州诸寺山院陈迹,慧义则有庾开府王子安李北海赵蕤处士碑,牛头则有闾邱博士均严员外碑,南禅院应天院则有李员外商隐净光彻大碑,圆梵寺兜率寺则有崔相国杨相国记,灵泉院法社龛则有王校书鲁记,皆雄词健笔,抉异挑奇,相继驰名於诸夏矣。惟正观旧无纪述,照公门人从文,清标正直,勤苦修持,承袭岩栖,宗依明教,亦得其三密心印。乘间录精宇之兴废,先师之行业,蒯巷崖五尺请书。圭辞不获命,书曰:「旧真观寺,今观音院。元始其意,照成其志,文终其事。辛丑岁正月二十七日丙子刻。」”
从《全唐文》候圭《东山观音院记》研究,可以勾勒出当时观音院的一段历史: 唐僖宗广明初年(公元880年)黄巢兵犯长安,受拜中书舍人的侯圭(晚唐文士)随僖宗入蜀。记录了当时梓州有大小寺庙12处,其中著名的慧义寺(现琴泉寺)居其北,兜率寺(现印盒山)当其南,牛头寺(现牛头山)据其西,正观寺(现东山)距其东。而正观寺建在绝壁险崖之上,下临涪江,地势显要,雄伟壮观。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它寺庙无可比性。自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修建,原名清居寺,后改真观寺,经历167年后。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全国性的灭佛事件中被毁废。
唐僖宗咸通某年,剑南东川节度使独孤云发牒邀请佛教密宗派高僧洪照、智海等来梓州弘扬密宗佛法,开设道场,整修寺庙。洪照等高僧在原真观寺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募工修建观音院和密宗道场。因有旧基,又有官方背景,很快就创建观音像堂三间,南边佛舍五间,山头大阁三层七间,房廊厨库门庑十五间(与殿宇相连的宿舍、厨房)。雕工精美,富丽堂皇,宏伟壮观。前来朝拜者数以万计。随即又在寺院崖壁开凿石龛,雕塑包括鬼子母(诃利谛母龛),民间俗称“送子娘娘”等石刻神像,紧临泉池,神奇灵验,香火盛旺……。旧真观寺,今观音院也。唐禧宗广明二年(公园881年)候圭著刻。
《东山观音院记》记载的鬼子母“诃利谛母龛”民间俗称“送子娘娘”是护持儿童的守护神。(资料图片:大足县北山第122号龛) 以史据考,此地应是唐代佛教密宗胎藏界道场,无头巨型石像是道场中观音院的主尊正观音②(密宗称圣观音)。侯圭为唐朝著名文士,为当朝人所记可信,东山唐代有观音寺当无可置疑。并与现“东山大佛” 所在的地理方位(正观距其东,上临绝壁,下瞰长江,峰岩险峭)记载吻合。石窟造像下及山顶出土的璃琉筒瓦、布纹瓦残片,精细石凿纹的建筑石材等物(现当地农民在山顶平坝劳作时,仍能翻湮出地下许多古代瓦砾),则为东山建大型寺院的实物佐证,极有可能就是唐东山观音院遗址。据《东山观音院记》记载推断,当时观音禅院延至崖高22米的山顶广旷平地,规模相当壮观。据石窟造像下挖掘出的建筑残件及大火焚烧后留下的大量焦木炭灰层论证,唐代高僧洪照所重建正观寺(观音院)可能毁于后来的一场大火,殿堂及摩崖造像颓垣断壁,随之荒废湮灭。 现大佛正上方山顶平旷,推测为唐代观音院的“山头大阁三层七间,房廊厨库门庑十五间”遗址,现地里遍布古代布纹瓦砾,精细石凿纹建筑石材。
《东山观音院记》里记载的观音院独立存在于东山,而地面建筑早己不存, 唯一留下的是摩崖石窟遗迹,而具有摩崖石窟特征在东山只有一处。经现场勘察考证,具有这一特征的不仅东山寺、竹林寺(竹林寺修涪江桥已毁)内没有,沿涪江东岸上起新德、下至百顷长达20公里的石壁、山坳查遍也没有第二处。据以说明,《东山观音院记》中的观音院及摩崖石窟遗址,正是现“大佛”这一处。结枷跌坐于须弥莲台的圆雕巨型造像,正是唐代高僧洪照在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毁佛后,在唐僖宗咸通年间重新修复的正观音像。根据《东山观音院记》里记载“自仪凤元年置,本号清居,寻改真观。凡一百六十七年,会昌中,例从毁废”,而仪凤元年建造的真观寺存在了167年后被毁,推算正是会昌三年。而在残像背胛发现的阴刻残字如分析为“大唐会昌三年”存在诸多疑问。 根据全唐文史料,可以确定现“大佛”位置正是唐代观音院,而观音院主尊理应供奉正观音而不是“大佛”。且该尊正观音巨型圆雕造像颇具唐代“画圣”吴道子描述的观音造像的神韵模式。
吴道子描述的观音像上身衣饰作紧身圆口,通肩袈裟薄而轻柔,衣褶线条流畅,且遮胸蔽乳,手结定印,无莲花净瓶,男身女饰,具有观音从男身到女身的过度演变特征。与现东山造像身段吻合。而手结定印属密宗教手契,于《东山观音院记》里高僧洪照“受灌顶五部大法,明五天梵字”的密宗道场相符。
三台东山巨型圆雕造像是大佛还是观音?目前无任何史料记载,而只有全唐文《东山观音院记》里记载的梓州观音院和摩崖石窟,但也未说明具体地址及造像是何方神圣。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各抒己见,结论成谜。而东山摩崖石窟和唐代观音院历史悠久,有史为载。彰显了历史古城三台的厚重,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
①唐武宗灭佛:唐武宗会昌年间发起的大规模拆毁佛寺和强迫僧尼还俗的毁佛运动。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战争,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开始渐进地进行毁佛,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达到高潮,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武宗死后终止。佛教徒称这次毁佛运动为"会昌法难"。唐宣宗继位后重拾佛教,敕复佛寺。
当时作为省会的梓州也只保留慧义寺(现琴泉寺)僧侣10余人。
②正观音:观世音菩萨本身正体标准像,是观音各种法相的总体代表(观音中的大姐大)。民间平常所说的观世音菩萨,指的就是圣观音和正观音。观音菩萨其他应化身(如千手观音,送子观音等),都是正观音形象的演变。 资料收集: 1、三台县文化馆赵长松先生《三台东山摩崖遗存是唐代密宗道场 》 2、三台县文馆所左启先生《三台发现唐代观音寺遗址》 3、三台县文馆所景竹友先生《三台东山摩崖造像与唐东移涪江查考》 4、三台县文联张庆先生《梓州史迹录》 5、深圳市博物馆黄赐具先生《密宗流传四川的重要文献》
后记闲聊:如三台东山摩崖石窟内的石雕造像论证为正观音像,经“改头换面”,高度将达约19米,比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供奉的坐式结定印的同类观音8.8米相比,约高10米有余,与四川安岳华岩石窟的巨型坐式正观音相比约高9米。且三台正观音巨型圆雕造像艺术还颇具唐代画圣吴道子观音造像的神韵。而打造成大佛,其一、三台己有盘龙山大佛(古有一地不纳二佛之说),其二、跟国内著名乐山大佛也没可比性,因此,恢复东山观音寺遗址及观音摩崖造像,应为全国目前最古老石雕观音之最。更具旅游开发价值和传播三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