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母乳是最合适宝宝的食物,正常来说母乳喂养的宝宝问题会比较少一些,特别是在孩子两个月之前,每天最主要的就是吃了睡,睡了吃。 但有一些母乳喂养的孩子,却在这个时候经常哭闹,非常地烦躁。 让妈妈真是疲于奔命,带孩子去医院,却检查不出什么问题,医生说孩子很健康,没有什么问题。 事实上,两个月之前的宝宝如果经常烦躁哭闹,原因可能出在妈妈的母乳上,或者说是因为宝宝比较聪明导致的。#谣零零计划# 小宝宝烦躁哭闹,主要是七个原因,皆有应对方法1、高需求的宝宝 有一些孩子睡眠比较少,吃东西也不太多,但是经常会哭闹,烦躁。时时需要妈妈抱,需要妈妈哄,对于一些不太耐烦的妈妈来说,这样的孩子确实是非常地折腾人。这样的孩子大概 占孩子中的10%,抚养起来非常地困难。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需求的宝宝因为更敏感,对环境的感应更强,所以智商会更高。
在抚养这类孩子的时候,妈妈虽然很累,但是这样的孩子敏感性高,接受东西也会更快。 应对: 高需求的宝宝,需要一个有耐心的妈妈,如果你的宝宝是高需求的时候,那你需要更有耐心应对宝宝的各种需求。 2、孩子吃不饱 孩子不停地要喝奶,离开乳房时好像是没吃饱的样子,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慢。 妈妈就要看是不是自己的喂养方式错误了,比如说乳头的衔接错误,或者母乳量不太足。 孩子吃不饱,不但有烦躁哭闹的情况,可能大便量也会比较少,大便是绿色的,体重增长不太好,身长也长得慢。 大人如果肚子饿了都会觉得很烦躁,更何况是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儿。 应对: 妈妈要多喝水,多让宝宝吸吮,促进母乳充足。 也可以找一位母乳喂养指导师来指导一下自己母乳喂养方法。 3、孩子出生创伤 心理学家研究过一批两个月左右的健康孩子,发现他们每到一定的时间段,就会哭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哭完一段时间就自己好了。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哭闹的时辰更正好是他出生的时辰。 孩子顺产头都被夹得尖尖的,甚至头上还会有血肿,所以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也会受到一定的创伤。 这种创伤的记忆会留在孩子的脑海里,每天到孩子在出生的这个时辰,他就会回忆起当时出生的情景,刺激孩子出现哭闹的反应。 一般来说孩子慢慢长大,这些记忆会慢慢的淡化,大概三个月左右这样的哭闹情况会慢慢消失 应对: 当孩子哭闹时,注意及时给孩子擦汗,或者时不时给孩子喝点水。抱着孩子轻轻的晃动,让孩子觉得稍微舒服一些。 4、孩子处于猛涨期 猛涨期的孩子吃得多睡得多,孩子好像总是吃不饱一样。一般两个月之前的孩子会经历两次猛涨期,一次是在2-3周,一次是6周。 也就是孩子这时候身长体重增长的速度非常快,增长速度快,需要的热量更多,需要的母乳也就更多,需要的睡眠自然也会更多。 所以孩子这个时候吃奶吃得非常急,而且喝奶的间隔时间很短,甚至因为妈妈来不及给奶喝,烦躁哭闹。 再加上因为需要睡眠多,孩子自己没有办法入睡需要妈妈哄睡,所以总是闹觉。 应对: 妈妈可以在平时挤一些奶出来。孩子猛涨期,如果妈妈母乳不太够的话,可以从冰箱里面拿之前储存的母乳给孩子喝。保证孩子在猛涨期的时候营养充足。 孩子在猛涨期最需要的就是喝奶和睡觉,保证孩子吃得饱,睡得好,孩子自然长得好。 5、妈妈吃了含有咖啡因的食物 有些妈妈喜欢喝咖啡,或者可乐奶茶等这类饮料,而这些饮料中含有咖啡因,这些咖啡因会进入妈妈的乳汁里面。 孩子喝到含有咖啡因的母乳,会比较兴奋,比较烦躁。 应对: 母乳喂养期间不能喝咖啡,含有咖啡因的奶茶和食物也不要喝 6、对妈妈吃的食物敏感 很多住在海边的妈妈,日常的市场里面就有很多的海鱼虾蟹,各种螺,这些高蛋白的食物。 那妈妈们也会经常买这些食物来吃。 但是如果宝宝对于海鲜这类高蛋白的食物比较敏感的话,母乳喂养的妈妈吃这类食物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应对: 如果妈妈每次吃完海鲜再喂奶之后,宝宝就会烦躁哭闹,那么建议妈妈要停止这类食物的摄入。甚至到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也不要给孩子添加这类食物,避免引发宝宝的不适。 7、宝宝胀气 宝宝在胀气的时候经常会两脚使劲地蹬,而且满脸通红,肚子有点胀。 也有可能跟妈妈的饮食有关系,比如说妈妈吃一些容易胀气的豆类,奶类,或者说是一些十字花科的蔬菜,比如说花椰菜。会引发宝宝容易胀气。 还有可能是妈妈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比较急,导致太多的空气进入孩子的胃肠中。 也有可能妈妈的母乳比较多,孩子每次喝到的奶都是前奶,前奶大部分都是乳糖和水,而大量的乳糖在孩子的肠道里面会引起胀气。 应对: 妈妈要了解宝宝饮食的规律,尽量不要等宝宝饿的受不了了,哭闹的时候再喂奶,容易导致空气进入宝宝的胃肠,引发胀气。 妈妈避免豆类,奶类,花椰菜,花生等食物的摄入。 母乳比较多的妈妈可以稍微挤一部分前奶出来再喂孩子。 妈妈给孩子做被动操,按摩腹部后把屁股轻轻抬出来,让孩子通过放屁来排气。 如果妈妈发现孩子都不是以上这些情况,而且孩子哭闹得非常的严重,建议可以带孩子去医院给医生看看。 (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