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李玫瑾:孩子的四个行为,家长别舍不得打,现在不打以后难改正

  [复制链接]
奔啵儿霸 发表于 2020-12-15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我不管!你必须要给我买!不买今天我就不走了!”
下午逛商场的时候,无意间撞见一对父子,在商场当中产生冲突。小男孩盛气凌人的站在玩具货架上指指点点,想要这一个玩具,也想要另一个玩具。
而一旁的父亲,满是无奈的看着孩子。
男孩得不到父亲的正确回应之后,就开始一系列的撒泼打滚,俨然是一种“你不给我买,我就开始大吵大闹”的情况。
最后又磨了一会儿之后,作为父亲无奈的带着孩子抱着的一堆玩具去结账,身旁的小男孩俨然一副计划得逞的样子。
现在有很多的家庭,家里面只有一个宝贝,所以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东西都给这一个宝贝,这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对父母所求无度,而父母因为娇惯孩子,一直任由孩子索求。导致很多家庭当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孩子变成了古时高高在上的皇帝,而原本应当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家长成为了仆人。
关于这方面,很多教育学家都希望利用不同的方式扭转这一现象,但是因为不少家长舍不得对孩子狠心,而导致了不少孩子越发的无法无天。
关于这方面,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表示:孩子的这4个行为,家长千万不要舍不得打,否则很容易出现后患无穷。


孩子的这4个行为,家长不舍得打,后患无穷‍‍‍
1、对家长索求无度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当中表示:父母对孩子的爱应当做到和善且坚定。“和善”指的是父母的情绪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温和;而“坚定”就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爱应当是要保留一定的底线的。
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度”,如果过度的爱孩子,就会将这种爱变成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不少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将孩子的意愿为先,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导致孩子变得索求无度,让孩子越发的以自我为中心。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家庭当中,不要凡事都依着孩子,将孩子放在首位,凡是将孩子放在家庭考虑首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对家长索求无度,习惯了颐指气使的孩子,慢慢长大之后也会变得越发的任性偏执,难以受到身边其他人的欢迎。


2、存在欺骗行为的孩子
每一个家长都应当教会孩子诚实与真诚,这也是每个学校都会教孩子的事情,但有些孩子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说谎欺骗人的行为。
有些孩子说谎是因为担心受到惩罚,而有些孩子已经习惯了说谎给自己带来的一些便利,甚至还会将自己错误的行为推卸到其他人的身上。


这样的行为,如果家长还是舍不得打孩子的情况下,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后果。
家长应当注重纠正孩子说谎的行为,不要养成孩子撒谎成性,这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极大的阻碍。
而适当打孩子,更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及时的进行纠正。


3、对人不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总是对其他人爱搭不理,喜欢无视其他人。就很容易会给其他人形成一种印象:“这个孩子不懂得尊重人、这个孩子不礼貌。”
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其他人的尊重。
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孩子不懂得尊重其他人的情况下,很容易对孩子日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阻碍,所以为了及时的纠正孩子这一行为,如果家长多次发现孩子不尊重人的时候,可以通过打孩子的方式进行纠正。
一些孩子不会尊重人,是因为缺乏一定的行为礼仪,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传输孩子行为礼仪这一标准,才能为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4、屡教不改
有些父母性格比较温和,不喜欢严厉的对待孩子。而这也助长了孩子的气焰,总是想要挑战父母的耐心,经过多次温和的劝解之后,依旧屡教不改。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能太过于温和,有时候一定要采取一些严厉的措施,比如打孩子,这样能够让孩子长记性,不再做这样的事情。
对待一些难以管教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制止,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孩子犯更大的错。


打孩子并不是不爱孩子的表现,很多时候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是需要严厉的教育措施进行对待的,所以家长不要过于的心软,才能更好的管教孩子。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