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小时候听大人说麦冬长得像韭菜,郁郁葱葱,四季不黄。大多野生在山间地头,采挖出来可以卖给药店作药材,为人治病救命。今天的城市里,在街道路边和园林深处的树荫下,随处也可以见到绿油油的麦冬草,果然是一年四季青青的,在不被人注意的土地上顽强地披洒着绿色。翻看书籍,记载麦冬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我们满以为这就算知道了麦冬,既有药用价值,又可绿化城市。直到2020年6月23日,我们乡村振兴考察组一行十余人来到“中国麦冬之乡”,才真正了解到麦冬,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小“麦冬草”,全国各地都可以生长,唯有在勤劳智慧的三台人手里,才做出了令人震撼的大产业。 汽车驶入三台县,便见横亘在马路上的大福标语告诉我们:中国麦冬之乡。赶快百度,度娘告诉我们:中国四川三台,古时称为梓州。因西蜀古都涪城县曾建于涪江流域三台境内,花园镇是古涪城旧址,地处涪江东岸,因驻地花园河得名,距绵阳市区30公里,三台县城24公里。花园镇历史悠久。南朝梁武陵王天正二年(502年)设始平县,县城在今花园镇,北周时改始平县为涪城县,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涪城县并入郪县。民国29年(1940年)改设为花园乡。1992年光明乡并入花园乡,1994年撤花园乡建花园镇。元末明初,当地人民培育野生麦冬为家麦冬,故得名“川麦冬”、“绵麦冬”、“梓州麦冬”,“涪城麦冬”。其特点是:块根呈一线穿珠,干燥后呈纺珠形,两头钝尖,中部肥满,微弯曲,表面乳白色,有光泽,质较坚硬,微香,味甜较浓,嚼之发粘。据《中国常用中药材》,《四川省医药卫生志》《三台县志》记载;早在明弘治三年(1502年)《本草品汇精要》中,即有记载。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已在灵峰寺(今灵兴镇)、花园河(今花园镇)、白衣庵(今光明乡)老马乡等地广为种植,为四川著名川产地道药材之一。分布于四川涪江流域和长江嘉陵江交汇的三角地带。《中国药典》记载,位于东经104°56′、北纬31°15′所产麦冬品质最高。三台的麦冬种植地恰好位于这一地区。原来这里早有种植麦冬的传统。  大片麦冬绿油油 涪城麦冬具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凉血止血、美颜益肤、强身健体等功效。入药可治病,入茶可防疾和美颜益肤。涪城麦冬因而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还可深度加工配伍针剂、饮片、饮品以满足人们医药与生活的需要,是纯天然保健、滋补珍品。今有“涪城麦冬千金宝,本草遗株万国珍”之说,古今中外人士均以“名贵中药材”相称。近年来,花园镇按照《三台县涪城麦冬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科研技术投入,与科研院所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对麦冬的种植、加工、储存提供技术支撑保障。花园镇引进大型麦冬烘干仓储企业三家,努力提高麦冬品质。种植上,推广“药—粮—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值。产业发展上,建成3000平方米麦冬专业交易市场,年麦冬交易量5520吨,交易金额3.45亿元,有麦冬专业协会1个,11家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多家医药企业签约长期合作,建有GAP麦冬种植示范基地5个,着力推进标准化种植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麦冬根块须经 麦冬种植,壮苗是高产的基础。不同素质的麦冬种苗对移栽后的发根,分株和块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全面衡量综合考虑麦冬种苗的素质,应选择株矮、叶色深绿青秀、根系发达,单株绿叶数15~20张,根茎粗0.7厘米左右的无病虫壮苗。品质优良,是麦冬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产品走向世界最好的桥梁。为确保麦冬品质,保护“涪城麦冬”品牌,三台县多措并举,把产品质量作为产业生命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麦冬安全生产及规范加工的通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涪城麦冬种植技术规范》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从种植、采收、加工等多个环节强化监管,力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以“花园-永明”为核心示范区,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按照麦冬标准化生产要求,加强管理、科学种植。通过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科学管理等多方面促进种植发展。定期不定期召开麦冬规范化生产管理技术培训会,邀请农业科技专家、学者,指导农户麦冬采挖和栽植技术,大力推广“药+粮+菜”、“麦冬+高架菜”等多种立体复合型种植模式,推广绿色生态发展。协调科研院校与合作社等加强合作,共同研发机械采挖、科学施肥、机械烘干等项目。指导企业和农户采取自然晾晒和使用烘干设备,推广无硫、无一氧化碳的麦冬标准化工艺,坚决杜绝使用煤炭火直接烘烤麦冬、使用硫磺熏蒸麦冬等行为,确保麦冬的品质和安全。 质量就是生命,就是社会责任。好品质的麦冬都是“有芯”的,也只有“用心”才能生产出好品质的麦冬。近日,省政府发文公布了2019年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名单,绵阳市三台县麦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命名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据悉,本次入选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三台县麦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位于三台县城北部,覆盖芦溪镇、永明镇涪江东岸20个村。2019年园区实现总产值38亿元,其中麦冬、生猪全产业链产值36.57亿元,带动就业人数3.4万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25万元,高出当地平均水平31.2%。三台县麦冬常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可发展面积15万余亩。年均产量1.2万吨,占全国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麦冬之乡”。 三台人没有满足“中国麦冬之乡”的业绩,他们制定了长远的发展目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麦冬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5-10年达到300-500亿元。以麦冬产业为依托,建成全国最大麦冬种植基地、最大麦冬交易集散地、最大麦冬精深加工聚集地和最具旅游品牌的康养麦冬特色小镇,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将麦冬大健康产业做成覆盖多领域、拥有多业态的综合性产业。2019年4月17日,三台县在成都举行四川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麦冬须根暨食品医药大健康产业推介会,省市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解读麦冬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共话麦冬大健康产业的机遇与前景。推介会上,三台县围绕麦冬产业签约9个项目,总金额46.58亿元。作为全国麦冬的主产区,三台县常年种植麦冬5万余亩,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30余万农户从事麦冬种植和相关产业。随着四川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麦冬须根的发布,三台麦冬拿到了食品领域的通行证,四川范围内,麦冬须根部分已经可以作为食品原料使用,开启了麦冬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崭新历程。  麦冬大健康产业规划 近年来,三台县先后投入10亿元大力推进麦冬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园区内26家企业实现总投资13亿元。2018年,17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3.13亿元。随着研发工作的深入推进,“涪城麦冬”在药品开发、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化产品方面的成果令人瞩目:以麦冬为主的参麦饮二次开发、抗肿瘤的生白口服液,浪牌麦冬酒、金麦皇麦冬酒等保健酒,脉冬旺、金麦皇、午麦饮等麦冬须根饮料,麦冬炖料包,麦冬洗发原浆、麦冬洁面液、麦冬臻萃净肤晶露等一系列以麦冬和麦冬须根为原材料的产品,实现了麦冬从田间到药房再到生活的深刻转变。为加快麦冬大健康产业发展步伐,三台县投入7000余万元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麦冬大健康产业试验园”。目前,试验园已全面建成研发、展示、办公等服务平台1.8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厂房1.87万平方米,新建麦冬原产地集中绿色加工中心2个。构建麦冬“绿色生产—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产业链,力争以脉冬旺、午麦饮等饮料销售突破15亿元以上,完成3亿元“二冬膏”生产线建设,新开发麦冬酒保健食品,麦冬糖果等休闲食品,着力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大健康产品,提升麦冬综合效益。  麦冬电子交易市场 “以保护麦冬资源、强化质量安全为主导,生态规范抓一产;以搭建产业平台、强化产品招商为重点,孵化培育抓二产;以重树品牌、强化农旅融合为途径,创新业态抓三产,推进麦冬大健康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努力栽好梧桐树,多方引得凤凰来。”三台县麦冬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曾明书道出了麦冬大健康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华西药业药品生产项目、麦冬产业发展基金项目、麦冬饮料生产线项目、麦冬大健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蓝田文旅麦冬大健康项目等九个签约项目,涉及麦冬标准化种植及品牌提升、麦冬产品精深加工、麦冬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三台县在打造麦冬大健康产业链上全面发力。三台县将着力推动麦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一带(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带)、一镇(中国·三台麦冬特色小镇)、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麦冬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麦冬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5-10年达到300-50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最大的麦冬交易集散地、最大的麦冬科研精深加工聚集地和最具旅游品牌的康养麦冬特色小镇,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将麦冬大健康产业做成覆盖多领域、拥有多业态的综合性产业。全县正按照《中国三台涪城麦冬大健康产业总体规划(2017-2030)》,加快建设麦冬产业园区,集聚和打造麦冬产业集群,搭建起研发、检测、展示、综合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并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大力推行链条招商奖励,深入推进金融帮扶,持续推动全域开放合作。在大健康产业迎来新时代发展机遇的今天,三台麦冬与大健康产业的有机融合必将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中医药健康产业强省建设。 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应用麦冬也非常广泛。特别是麦冬草在园林中的应用历史悠久,随着全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而盛行于当前。麦冬以其广泛的适应性,较高的观赏价值,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受到许多省市园林部门的推崇,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根据工程实践,我们总结了麦冬的应用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绿地和道路花坛建造四季常绿,可代替草坪,弥补了没有常绿草坪的空白,提升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绿化。 2、林下景观和复层栽植,麦冬喜疏阴环境,在有遮阴的地方生长茂盛,适用在乔、灌、花、草多层配置的下层栽植,营造自然生态植物群落。可有效覆盖树下裸露土壤,改善林下不良景观,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效益。 3、特殊空间绿化,麦冬根系发达,耐旱,适应性强,可在河坡、路边、树穴、石缝、墙角、花坛边缘、绿篱脚下等处正常生长,具有拓展绿化空间,美化景观,发挥更大生态功能的作用。 当然,由于麦冬在花园镇种植和食用的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的麦冬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花园人民的行为和生活。为进一步弘扬麦冬文化,花园镇2015年举办首届麦冬文化艺术节,活动主题是“舞动花园,美丽涪城”。艺术节上文艺演出、舞狮、龙灯、广场舞等应用尽有,还展示了麦冬及麦冬产品,特色小吃有涪城村王凉粉、枣河村龙包子、李氏手工面、杨二嫂姜汁鸡、八字老村紫色蒸红薯等。每当逢年过节,花园镇还会组织表演具有本土特色的节目—狮子灯、采莲船、马马灯、川剧《秋江》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等,以寄托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和表达对未来的祈福和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