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清朝初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大的移民潮,大量人口开始从湖广等省向四川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后来客家移民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但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对祖籍和宗祠有着特殊的情结,以祠堂和祭祀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同时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公德。
祠堂具闽南风格仿佛在唱着思乡的歌 在三台县西平镇周边,坐落着八处福建客家移民修建的吴氏宗祠群。建筑风格闽风明显,建筑结构立面处理方式比四川地区其它古建筑大开大合的设计不同。设计封闭,仅有明间开门,左右次间皆为实墙开小窗洞,房顶正脊翘起,立体雕塑表现渔船出海打鱼,随风逐浪,及具闽南风格,传承着客家文化情节,实为移民文化活化石。
房顶立体雕塑表现渔船出海打鱼,随风逐浪,及具闽南风格。
西平场镇东门外的吴氏祠堂最为出名,属吴氏客家总祠堂。由于吴氏族人家丁繁衍兴旺,枝叶繁茂,后来逐渐分枝散叶。为延承祖宗脉络,吴氏客家后人先后筹建了多处分支祠堂,分布在西平场镇附近的村落之间,历经沧海桑田,印着日月的年轮,仿佛在唱着思乡的歌。

祠堂群分布在群山环抱的山峦之间。
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祠堂寒酸 在离西平镇大约5公里,当地人俗称塔水桥的地方,分布着一座吴氏分支祠堂,该座祠堂坐落在丘陵环抱的山峦之间,祠堂坐西向东(福建方向,面向祖籍祭拜的含义),属小青瓦歇山式四合院古建筑结构。占地面积比吴氏总祠堂还要宽大许多,祠堂大门外有一青石梯形石阶,两扇大门均为镂空雕花木门,基座石墎上面雕刻的各种精美花卉和动物图案惟妙惟肖,屋脊大梁上描绘有玄武、朱雀等精美图案。穿过前厅便步入一座面积约80平方米的方形天井,地面的青石板,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布满青苔,已变得如同大理石一般光滑。穿过院落便是祠堂正厅,正厅两侧是两根高约4米的整根方形石柱,石柱两方有一对联为“延陵世泽着千秋”“渤海渊源系万代”在正厅里,摆放着祖先牌位和后人临摹的祖先画像。随同的文管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祠堂为当地吴氏族人的分支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结构完整,及具闽南风格,时隔两百多年来还能这样原汁原味的保存实属不易,极具文物以及客家文化的双重保护价值。同时也让人理解到了“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祠堂寒酸”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建筑结构设计封闭,仅有明间开门,左右次间皆为实墙开小窗洞,及具客家风格。
在与西平镇毗邻的中江县朝真乡的一座吴氏分支祠堂里(同属西平吴氏支系),供奉祖先神位的正厅,用22根方木做成,高约3米的栅栏,而用木栅栏也是有用意的,只有取得功名的人才可以进入这种类式衙门建筑风格的木栅栏,普通族人是不能进入木栅栏内供奉祖先。只能隔着木栅栏在外敬奉。

供奉祖先神位的正厅,用22根方木做成高约3米的栅栏。

只有取得功名的人才可以进入木栅栏内祭拜。
吴氏客家族规甚严祠堂群落一脉相连 吴氏客家总祠堂守护人吴金芫对吴氏客家人从福建移民进川的整个历史过程很有研究,他曾经三次去福建省认祖祭祀,架起了两地客家人交流的桥梁。据吴金芫老人介绍,三台的吴氏客家人经过了200多年的繁衍,已经有26支干,3万多人,以前有20多处祠堂,现在仅存8处。除总祠堂外,其它都属进川始祖后人繁衍的分支祠堂。以前,吴氏祠堂族规甚严很有讲究,平时妇女和儿童是不许擅自进入祠堂,以此维护祠堂的尊严。吴氏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同时也是族人举办红白喜事聚集的场所,直到现在,吴氏客家族人还在延续着这种风俗。 文/图吴功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