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三台东门外的“万人坟”,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古往今来 发表于 2020-5-5 18: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万骨齐埋一窑中”
——明末清初战乱对潼川州的破坏刍议
               左启

   明末清初,发生于潼川地区的战乱,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对城镇的破坏以及对百姓的伤害,都异常严重。先是四川的满天星、蝎子块起义和赵铎、悟升、何文让起义及蓝廷瑞、鄢本恕、廖蒽起义。这些起义虽未直接波及潼川,但对潼川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其后,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都先后多次攻打并占领潼川。
    崇祯十年(1637)五月,李自成自秦州“犯蜀”,“陷南江,转寇通江”。六月,四川地鸣,“震声闻数里”。工科给事中、蜀王府椽吴宇英上疏于朝,言:“壮丁死于疮痍,老弱困于转输”,“井邑空虚,关梁不戒”,“镇臣侯良柱,犹以贼去为功,视为易与”。因此建议朝廷“早为之计也”。结果,“上不省”。其后,吴氏“起兵讨贼,不胜而死”。崇祯十三年(1640),张献忠“过潼川,遂宁戒严”。潼川州游击王干城将告急信写在木板上,借涪江急流飘送到遂宁。明朝官军四川统帅杨展北上援救,“上下夹攻”。张献忠腹背受敌,急忙向西充转移(《射洪县志》)。不久,张献忠卷土重来,将王干城所率潼川义勇包围在云台观内。王干城负险抵抗三天三夜,内外无援,矢穷力尽,惨遭杀害(《民国三台县志》卷八)。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大败于山海关,奔西安。七月,遣将马科,由阶文潜入提塘,李从彦率党应之,攻克保宁(今阆中),会黎玉田,“由顺庆(今南充)趋潼川”。于是,川北州县,“尽望风降附”,潼川知州陈君宠殉难。马科围潼川时,陈公“旦夕督民固守”,终因“援绝城陷”而被俘。马科逼降,遭陈公痛骂,欲杀之。因“潼川士民涕泣拥护”,而“贼亦重先生节,遽不加害,欲久困以屈之”。遂将陈公囚禁在五显祠内。陈公“饮酒赋诗自若”,“终无降意”,遗书于其子曰:“吾以身许国,一死无他说矣”。遂自尽而死。士民启户视之,“生气凛然”。下葬之时,于其袖间得遗诗二首。诗曰:“世局竟如此,吾身安以逃。未能诛鼠辈,死亦等鸿毛”。“俯仰惭天地,君亲恩两违。吏民休惜我,视死已如归”。(《民国三台县志》卷十六)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张献忠部将刘文秀攻克潼川州城,下令纵火焚掠。霎时,潼川城“火光烛天,数万家无一存者”,全被熊熊烈火化成了灰烬。同时,大西军在潼川大开杀戒,州城百姓“尸横城野”,血流成河。王干城侄子王新命亲历实录:他家70余口,连同他9岁的小妹,都被大西军屠杀。11岁的王新命藏身在文昌宫地窖内,侥幸躲过追兵,后在夜色掩护下,逃出州城,这才保全了性命(《四川通志·王新命传》)。一直到“顺治二年(1645),平寇左都督杨展”,才传令部下,将潼川州遇难百姓的尸首,“封筑”在州城“东门外”,民间俗称“万人坟”。 自京城返乡的潼川诗人万谷旸见此,赋诗哭祭道:“古道寒鸦号晚风,归人掩泪看蒿蓬。城边有个三尺土,万骨齐埋一窖中!”(《民国三台县志》卷三)
    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王朝后,清王朝曾向张献忠下诏招降。张献忠断然拒绝,坚持抗清。顺治三年(1646)七月,张献忠率领大西军60万人之众,从成都开赴川北,准备同清军展开血战。潼川和绵州城都有大西军重兵把守。张献忠大本营设在西充县的凤凰山。这年十一月,防守广元朝天关的大西军将领刘进忠投降清军,引领清军奇袭凤凰山。张献忠猝不及防,中箭身亡。其后,张献忠部将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等领军南下,坚持在云南、贵州地区抗清。顺治五年(1648),清朝四川巡抚李国英攻占潼川。
    然而,一波方平,一波又起。康熙十三年(1674),“四川郡邑,皆附吴三桂”。很快,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全被吴三桂控制。其后,吴三桂进一步将其势力发展到湖南。顺治十五年(1678)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建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八月,吴三桂病死于衡州,其孙吴世璠继“大周”位,改元“洪化”。康熙十九年(1680),清朝西安副都统佛尼勒同安将军瓦尔喀,奋威将军、平凉提督王进宝,与总兵王朝海,“招降潼川府城及盐亭、中江、射洪诸县”。(《民国三台县志》卷十四)。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军包围昆明,吴世璠食尽援绝自杀。吴三桂发动的武装叛乱始告平息。
    在吴三桂割据西南地区叛清和清王朝平定吴三桂叛乱的战争中,潼川州继明末战乱之后再一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人口急剧下降,不少乡镇村庄“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昔日“剑南重镇”,“半属荒烟”。清廷官员王士祯于顺治年间途经潼川,所见州城是“女墙崩积雨,郡郭入荒榛”;所睹乡野是“荒村阴洞黑,寒夜鬼磷青”。“典试四川”的方象英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所作的《哀川北》一诗中感叹道:“七月发阆中,五日达潼川。中江近千里,四顾无人烟。”“潼川亦都会,萧条无数掾。州官僦茅舍,寥落同枯禅。城廓久圮废,廨舍狐鼠穿。小民二百户,黾勉输官钱。”顺治十八年统计,全川人口仅有8.048万人,只占明朝万历年间四川人口310万的2.6%。乾隆六年(1741)统计,三台仅有居民3550户,人口8264人(《民国三台县志》卷十二)。即使加上未成年人口,也不过万余人。
    清王朝统一四川后,政权机构设置基本沿袭明朝,在潼川设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清廷根据四川巡抚鄂昌建议,增设三台县(以城西三台山为县名),升潼川州为潼川府,辖三台、盐亭、射洪、中江、遂宁、蓬溪、安岳、乐至八县。府治设在三台县城(《世宗、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面临残破不堪的局面,清王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和动员湖广(今湖南、湖北)等省百姓到四川垦荒,并多次减免四川百姓的赋税,一度形成“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热潮,有力地加快了经济恢复和发展速度。至嘉庆十六年(1811)统计,全县居民增至49563户,人口184679人(《民国三台县志》卷十二),比乾隆六年初次报部的“旧民新籍”的3550户、8264人分别增长了46000多户、17.6万余人。同时,还对地方官吏严加考核,形成制度,并根据政绩好坏升迁或淘汰。《民国三台县志》记载,张应诏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出任潼川知州,因在任“有德政”,升任刑部员外郎。同书记载,王以丰继任潼川知州,“在任五年,民怀其德”,把他的画像挂在琴泉寺,年年拜祭。同书记载,浙江归安举人柴鹤山于乾隆五年(1740)出任潼川知府,“吏民畏威怀德,郡称大治”,退休离开三台时,送行的人把道路都挤爆了。《锦里新编》记载,费元龙于乾隆十九年(1754)出任潼川知府,不久升任川北道台,再升按察使司副使,“在川十余年,整躬率属,洁己爱民。”终于形成社会比较安定的“康乾盛世”。三台重新走出历史低谷。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全部回复4 显示全部楼层
示羊人王 发表于 2020-5-6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学习了三台历史。
三台在线的忠实者,从2012年5月13日注册至今一直跟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卫 发表于 2020-5-6 14: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又不得乱来 发表于 2020-5-7 0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见识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红旗 发表于 2020-5-7 07: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顶一个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