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潼川古城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木子的李 发表于 2020-4-7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作者:张庆

三台,初名为“北五城县”,始建于公元432年南北朝南朝宋,是以郪县所辖涪江、五城水(凯江)汇合处三角洲“平阳乡”划出而建。又因其城址在五城水北岸而命名为“北五城县”。唐《元和郡县图志》:“南朝(公元435年)宋,于此置新城郡,州(郡)城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要冲。”明证“潼川古城创置于南北朝刘宋时期,但郡城占地面积多大,有无城垣(池)、楼、垛,却了无史载。

直到公元618年,隋朝建梓州,及唐朝开成四年前,梓州城的城建规模,方留下了一些文物印迹,即80年代城中大十字百货公司、城西工人俱乐部、城北县人民医院等地域动建,在地基开挖时,出土多处土石城垣文化层,方可推测为:时唐梓州城区,已形成今以大十字为中心,西以清真巷、九倒拐街西为标点,北以梓州国际、原县委宿舍为标点;东以东升巷口为标点;南以皂角城、陡坡子两处为标点的州城区域(注:此为大致推新,非定论)。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在梓州郪县置剑南路东川节度使府,不仅开行省治地先河,方因下辖12州69县,军、监,而将与藩镇(省会)相匹配套的城市建设,正式列入朝庭和路府重要议程,随即扩建城池,筑土石城墙,完善城隍设施,使梓州城初具古城规模。

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因涪江南下旧道直冲州城北门,并环没今县人民医院、三台中学、紫东阁一线,在汇龙港西与凯江交汇,每至夏秋洪水,皆撞破北门城垣,穿城破肚冲刷城内民房,淹毙居民,外环则北东南三面肆虐,民怨不绝。时任东川节度使兼梓州刺史郑复,痛下决心,违制擅调府兵三千,凿江东移,别开五里新江,导涪江水傍东山下东流,使水道与城相远,绝水患,安民居。

涪江东移后,为省会城市的扩建创造了良好条件。据县文物管理所景竹友先生考证:唐朝后期梓州城,因郑复将涪江河道向东移至东山脚下,并在城东城北筑防洪堤,使城北城东旧河滩免去水患,城区面积急速扩大,城区西北面略有扩展,由北至南却已将今县人民医院、三台中学、松花井、皂角城一带纳入城垣之内,基本奠定了其后宋、明、清三朝州(府)城地域基础,其城之雄壮,被李商隐及众史家冠以“蜀川巨镇”、“剑南名都”、“西南大都”之名。

宋朝改剑南路东川节度为梓州路(潼川府路),其辖域范围更猛增为:3府、14州、9部(西南夷),157县及域内军监,其省会驻地府城的扩建又被列入日程。当在情理之中。公元1107至1110年间,北宋梓州路转运副使卢知原“增筑城垣十余里”。公元1219年,南宋潼川知府李埴复筑新城,时任潼川府转运判官的魏了翁作《潼川府新城铭并序》,记为:“秋七月庚子贼平,乃建治城隍(防),且包牛峰,移西溪,为久远计。”亦即将潼川城向西扩移,把西城城墙和城门,移至牛头山足东侧的西溪河岸。这次的扩城筑垣,使三台古城以老西街口为中心,辐射城南和新西街一线古城墙基本定位,成为明、清“潼川古城”雏形。但遗憾的是,唐时之“梓州城”,宋代之“潼川城”,不仅没有留下四大城门之名,更无相关城垣(池)、城域的准确数字记载。

公元1261年,元朝改潼川府路为潼川路,潼川城无大变化。

公元1457—1464年,明天顺中,潼川知州谭道生“因州城破坏,代石更修”,《大清一统志》:“潼州州城,明天顺中,因旧址石筑,周九里,高一丈六尺,扩四丈,门四。环城有池,扩四丈,引西溪水注之。”也就是说,自北五城县、新城郡、梓州建立,至明朝天顺中,梓州城、潼川城,一直处在不定位的扩建之中,直到明代谭道生“代石更修”,方才完成“潼川古城”的基本定位。
公元1531年,明潼川知州赵德宏,因州城塌陷,乃重筑新城池,四年始成。据《明邑人三完潼川州修城记》载:“州城高一丈六尺,周九里,壮若蛇盘,计一千六百二十丈。石拱四门,东曰东流,南曰南薰,西曰通蜀,北曰川北,谯楼重檐,墙飞女堞。环城有池,阔四丈,引西溪九曲水注其中。又于城东砌石堤防洪,植柳万株于其外。”准确说,赵德宏这次历经四年的大型城市建设,才真正完成了“潼川古城”的定型。

公元1734年,清雍正二年,潼川州复升格为潼川府,在原郪县地域重新建县,弃用郪县名,而以县城城西三台山之意,称名“三台县”。

公元1767年,按府台指令,潼川府辖八县共筑府治古城墙(注:古城墙有石刻题记“乐志县分筑”为证),并授权三台县令徐世楹领军,安岳县令朱琦协助,向上申领国库帮金三万五千,大修城池,四年竣工。据《重修三台县城垣碑记》载:“城墙高一丈四尺,厚六尺,墩高一丈七尺,城周九里三。炮台九垛,堞口2053个。城门四,谯楼四,下为石捲拱洞门。四门分别称为:东门曰“凤山”(有凤东来)、西门曰“龙顶”(引三台山龙脉入城)、南门曰“印台”(城南印台山),北门曰“涪江”(涪江北来)。城内域面积为九百余平方丈。绕城池壕(护城河)仍宽四丈。”至此,“潼川古城”全身而立,名冠巴蜀。

潼川古城按古城邑建置规制和风水形胜要求,东南西北朝向明确,初开四门亦明确,但其后却又出现“第五门”之怪象。对此,清光绪《新修潼川府志.舆地志三.城池》载为:“考潼郡西门,向建后西街,徐世楹(知府)改建前西街。嘉庆五年,教匪滋事,士民禀请改复旧址,未行。道光二十三年,又请,仍未行。咸丰元年,又请,署知府杨玉堂禀准举行,二年落成,名曰“来仪门”。于是潼城门有五矣。咸丰十年,蓝逆(义和团蓝朝鼎部)围城,知县刘瑞琳渝令暂闭。后士民请开,屡有梗阻。至光绪十年(1851年),署知府熊绍璜到任,土民又请,批准重开,俗呼“新西门”。

也就是说,潼川古城的西门,从唐宋至元明,均开在新西街口。又因水路的繁荣,梓州大码头“无数涪江筏,鸣挠总发时(杜甫诗)”,使古城的商贸物流中心,一直定格在沿城南水路大码头入城即喧嚣繁华的“小十字”一带,因而,现在的老西街,当时称为前西街,现在的新西街,当时称作后西街。而1767年徐世楹重修潼川城时,深虑当时“义和团”为患,主要考虑牛头山阻守之利,以及后西街(新西街)外地域宽阔,易攻难守的不利因素,方关闭后西街城门,将其移建至前西街(老西街口)。其后,县民多次上书请愿,要求将恢复重开后西门,但却未能如愿。直到咸丰元年(1851年),知府杨玉堂批准重开新西门,取名“来仪门”,却也保留了“老西门”,因而,潼川古城便有了“五门”。

据此可知,潼川城五门中,西城两门,严格说,现在所称的新、老西门,按历史顺序,应该打个颠倒,“新西门”才是正宗的“老西门”,只不过因杨玉堂批准重开时,被民众顺口误称为了“新西门”而已。

民国时期及建国后,为县城发展和交通需要,县城也还分别开过小南门、小东门、小北门,但古城城内地域和城墙位置,均无变化,城外也仅有西外、南外,东外,北外四条街道。

新中国建国初,为经济发展需要,先后拆除了新、老西门、北门。90年代后期,因县主政官员涉足房地产开发,不顾《文物法》和民意反对,下令強行拆毁西、北环古城墙,及老西街、东街以南半壁潼川老城区(街、房),只留下东城门、南城门,及相延伸的古石残城墙千余米,及南城门内方家街一角,南外街残存古城建筑遗址。

微信图片_20200407140045.png
附:清嘉庆“潼川府(县)城”图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可以加我们客服媛媛,微信号:santaizxAPP【李**,191****8601】
全部回复2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卫 发表于 2020-4-7 15: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8 1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